专家提示:酷暑热射病会致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01 09:11:20

上周日,北京气温突然接近40度,闷热的天气导致中暑症状频发。据悉,上周成都、杭州、上海均发生多起“热射病”事件,“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最近因为全国性的高温天气,在网络上成为流行热词,据专家介绍,“热射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致人死亡。所以夏季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特别是老年人,以免造成中暑及“热射病”等疾病的发生。

诱发热射病三大因素

近几年,随着夏季气温的不断飙升,“热射病”致死事件层出不穷,“热射病”开始被大家所关注。近日,北京一名47岁男性长跑爱好者如常进行每日10公里长跑,当跑至大约7公里后自觉左脚无力,遂停止跑步,蹲下后突然晕厥,大汗、神志不清伴口吐白沫、高热、二便失禁、肢体抽搐,1小时后由120送入北京友谊医院急诊,后因脏器功能不全收至重症医学科,完善各项检查,确诊为:劳力性热射病。

2010年,四川一位搬运工人在高温天气下工作导致晕倒,随后昏迷长达16天。同样也是在2010年,杭州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王彩艳(化名),只是想去小店买包烟,可是走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烈日下,她被太阳烤着,直到全身都被地面烫出水泡,经过医务人员11小时连续抢救,王老太还是因突发心力衰竭死亡。

据专家介绍,热射病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而“热射病”的诱因与气温、湿度、风速三大因素有关。“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一类是干热环境,气温高、辐射热强、湿度低,环境气温一般比室内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另一类是湿热环境,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

“热射病”患者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达到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神志障碍、脏器衰竭等。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死亡率高达50%-70%。

同时专家也提醒,夏季高温老人和户外工作者是“热射病”的高发人群,因及时降温,补充能量以免悲剧的发生。

防病七招需谨记

第一招:躲避烈日

热射病主要是因为被太阳直射时间过长所引发,所以夏季出行应躲避烈日,尤其应避免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出行,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 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误区:室内空调保持低恒温

很多人认为,在高温天气,为了躲避烈日,在室内把空调开得越低越舒服,因此,不管外面温度多高,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很低的一个“恒温“。可是,事实上,空调开得过低,使得室内室外温差过大,反而容易使人中暑。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不断调节居室温度,使人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同时居室温度的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摄氏度到5摄氏度之间。

第二招:防晒保护

出门时,应打遮阳伞, 戴遮阳帽、太阳镜, 涂抹防晒霜, 准备充足的饮料等。值得提醒的是, 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 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

误区:防晒霜太厚或涂满清凉油

很多人误以为,防晒霜能防晒,自然也能防中暑,所以每逢外出都涂上厚厚的一层,或者全身涂满清凉油来降温。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不防暑,反而会导致人中暑。厚厚的防晒霜覆盖在皮肤上,会影响汗液排出,自然会导致散热慢。同样,在全身涂满清凉油,由于有一种凉凉的感觉,也会减少汗液的排出。

第三招:补充水分

夏季外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平时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误区:中暑后喝大量白开水

很多人中暑后会喝大量的白开水。虽然在中暑时喝白开水可以补充水分,但是,人在失水状态下,喝下太多的白开水,就会产生“排出去“的反应,结果反而又回到失水状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喝些淡盐水或者鲜果汁。

第四招:睡眠充足

夏季日长夜短, 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 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 既利于工作和学习, 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措施。

误区:在密封的室内泼水降温

夏季由于干燥闷热,很多人喜欢在室内泼水降温。事实上,用泼水的方法,的确会使水汽蒸发,带走一些热量,因此,刚泼完水时,室内气温会暂时下降,但是,如果室内通风透气不好,空气不流通,在地面上泼水,蒸发的水汽难以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就会使室内空气湿度不断增大,而且,时间稍长,室内气温又会上升,这时,就会使人感到室内更闷热,从而引发中暑。此外,由于夏季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室内的细菌和尘埃随着水汽进入空气中,使空气比泼水前更混浊。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室内泼适量的水进行降温的时候,要打开门窗,使得空气流通。

第五招:补充营养

夏季面对高温,营养膳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A 、B1、B2和C食物为主。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误区:大量喝啤酒用以解暑

高温的夏季,不少男性在饮食中喜欢喝一些啤酒降温,认为凉啤酒能解暑。事实上,夏天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较大。如果再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引发的血液快速循环,会使人体温增加,产生口渴、出汗等现象。因此,想通过大量喝啤酒来解暑的做法根本不靠谱,相反夏季喝啤酒,还是应该适量。

第六招:备防暑药

夏季出行,应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就可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

误区:夜晚在大树底下乘凉

不少人在盛夏的夜晚习惯到树下乘凉。老人甚至会感觉乘凉比吃药更加管用。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在气候闷热的盛夏,白天树下的温度的确要比空旷地的温度低3℃多,因为树冠能反射和吸收大气中的一部分热量,而且,树叶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因此,白天在树阴凉处乘凉或走路,会使人感到凉快、舒适。但是,到了夜晚,情况就完全不同,树下往往反而比空旷的地方要闷热。原因是太阳下山后,树下地面散热受到树冠的阻挡,散热的速度更慢,而且,二氧化碳较多。因此,盛夏的夜晚,人们不宜在树下乘凉,而是应到空旷的场地乘凉。

第七招:检查身体

如今人们对于身体检查越来越在意,夏季是疾病的高发期,有心血管疾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在夏季应及时检查身体,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误区:洗冷水澡“降温”

夏季疾病高发期,应格外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很多人认为用冷水“冲凉”让人更舒服,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事实上,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温水浴,因为洗温水浴散热更快,而且浴后会让人感觉通体清爽。(云南网)

责任编辑:此里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