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七届中国记者节,是我们新闻界的盛大节日,很高兴能和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今天对我来说是一生最难忘的一天,是因为第一次在记者节当日过上了盛大的节日。在24年前我是一名通讯员,是俞德贵老师、钱兴社长他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把我带到从事新闻工作的行列之中,引领我成长,他们是对我有恩的人。还有不少编辑也为我的成长付出过辛劳,他们天地无私心底宽,很值得感谢。
1992年7月我刚刚从西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系毕业参加工作,在迪庆州志办公室,同年9月我在迪庆报副刊上发表了《漫谈碧塔海》一文,后来这篇文章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作品评比活动中获得了优秀评论奖,在精神上鼓舞和激励了我,鼓舞和激励胜于获奖,我就这样不间断的当了17年的通讯员,不仅与迪庆日报结下深厚的感情,而且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收获颇大。
2008年10月,受组织的安排,我不惜近千余元工资的损失,公务员身份变成了事业人员,从迪庆州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职务上平级调动,上任迪庆日报社副总编辑,当上了记者,今天我已经有了9年的记者经历,头顶着这一“无冕之王”的光环,从事着藏汉双语的媒体工作,不管是汉文方面,还是藏文方面,以身作则,挤出休息时间带头采访写稿作表率,虽然没有写出惊人的精品之作,但尽了心尽了全力。
通过迪庆日报社几代报人的艰辛创业,迪庆日报社现在已经拥有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大平台,实现了两翼齐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我们的媒体融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道路曲折还很漫长,大家还须努力。
从9年来的媒体工作中体会到,媒体工作是周而复始的工作,就像高原上的放牧人早出晚归,尝尽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有时候还有点枯燥乏味,但我们还是绝不能怠慢泄气。媒体人的工作是忙碌与汗水的结合。记者们每天走村串寨,翻山越岭,一篇一篇地写稿,抢占先机,占领新闻舆论的制高点;编辑们一字一字地修改,一版一版的编辑,甘为他人做嫁衣。从一审到终审,一字一句地把关,把出错率降低到最少。但是,我们最为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每天都在生产着新的作品,每天都有成就感,每天都在面对着新知识、新问题、新东西,每天都在学习、改造、创新,苦中作乐,每天都有收获的喜悦。每当得到领导们的表扬,同事们的点赞,哪怕是一点点的表扬和点赞,都会特别高兴,心潮澎湃,我想在座的大家也会有这样的心情。
从事新闻工作如履薄冰,一路艰辛,一路收获,有心酸的时候,也有高兴的时候,从事新闻工作永远在路上,任重道远,从我个人来讲,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必须干一行爱一行,不忘初心,从不后悔,愿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我认为,从事新闻工作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才能做好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二要不断学习,思想乐观,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三要淡泊名利,坚韧不拔,执着与坚守,付出辛劳,练就几把刷子的本领,才能担当好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特别是,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到来,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里强调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而是作为核心的内容和作为基础的平台互相融合,通过内容与平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一直在思索着如何才能做好“融”的文章,我个人的理解是关键在于媒体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采编人员深入一线,接地气,抓“活鱼”,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造。比如,对于新媒体来说,并不是完全依靠传统媒体来支撑,而是要创新理念,转变采编方式,从日常琐碎的信息转载、编发中抽出身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察民情,识民意,摒除通稿思维,打破等靠要的编辑思想,把握适时度,就像藏族人炒青稞一样要掌握火候,不能用太强的火力把青稞炒黑了,不能用太弱的火力把青稞炒瞎了,要用适中的火力把青稞炒香了。做媒体人绝不能忘了手勤、脚勤、眼勤、口勤,口到、心到、身到,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脚力丈量、脑力思考、眼力察觉、笔力历练,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把常规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做出彩,用心用情、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成为专家型、全能型的记者、编辑。这是新时代对我们媒体人的新要求,我们要面对挑战,必须要履行这一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