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四时读书乐》,是王稼句先生的一个“书话”选本。
时间跨度大,最早的文章,写于1979年,最晚的,则写于2009年,跨30年之久。从这样长时间的写作中,选择出32篇,构成一书,能见得出作者选文之严,之精。
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苏游梦痕”八篇,二是“书人书事”十六篇,三是“随笔杂记”八篇。当然,这也只能说是“大体分类”,因为所有这些文章,是都可以笼统称之为“书话”的。
关于“书话”,王稼句在“后记”中,有一段文字阐述,他说:“我过去写的‘书话’,也不算少,还印过几本集子,唐弢先生说的‘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那几句话,我不止一次地引用过,还作为自己的‘取法’。”夫子自道,点明了他书话写作的基本思路,或者叫章法。
“苏游梦痕”,大多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写作时间比较早;这一部分,可概括为“文化人眼中的苏州”,或者“苏州与近现代文人的关系”。涉及的人物有:苏曼殊、周作人、钱基博、张恨水、郁达夫、朱自清、沈从文、田汉等。要么是源于“乡土情缘”,要么是因为“到此一游”,总之,是借文人的眼光,来阐述其与苏州的关系。似乎,侧重点,更多的是想表现苏州浓郁的文化氛围。
这一部分文章,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大段大段文字的“引用”,颇有“文抄公”之嫌。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写法呢?也只好借用周作人的那段话了:“但是不佞之抄却亦不易,夫天下之书多矣,不能一一抄之,则自然只能选取其一二,又从而录取其一二而已,此乃其难事也。”
第三部分“随笔杂记”,是以“考证”为主,主要是考证明清历史上的几位作家的事迹和作品的,而且,又尤以与苏州相关的作家为主,如《浮生六记》人物考、柳如是、《板桥杂记》所记王月生等。
此一部分,最能见的出王稼句学养的丰厚和用功的勤奋。
概而括之,第一部分“苏游梦痕”和第三部分“随笔杂记”,俱是以书话的形式,展示了王稼句的“苏州文化情缘”。
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当是第二部分:“书人书事”。似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话。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作家、作品评价,一般意义上的“书评”,文学流派探讨,作家的日记、书信,作家的书房与往事,以及书籍收藏等诸多方面。
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王稼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视野”,他不是“零敲碎打”,而是“集束”式的;如此评价的好处,就避免了“管窥蠡测”或者“以偏概全”,能够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视野,展示一位作家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方面的创作成就。书房,是一位作家的“后花园”,这个“后花园”里,有美的风景,也有美的秘密;因此,进得这个“后花园”,你即可谓走进了作家的内心世界。王稼句的一组写作家“书房”的文章(书房风景:《补树书屋》《苦雨斋》《风雨茅庐》),真可谓写得摇曳生姿。当然,写“书房”,书房也不过是一个“凭借”,更多的文字,则是写书房的主人,其人其事,以及与书房主人交往的人和发生的事。通过“事”,来展示主人的性格、品质;通过交往的人,则展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或者文化背景。
“书房”,是“小”,王稼句以“小”见“大”。这是文章的高度,更是作家的高度。
在该书的“后记”中,王稼句有一段文字,特别引人思考,他说:“如今,‘书话’之道更没落了,大家星散,门槛更低,思想和知识的传递,越来越让人失望。”这段文字,一方面强调了他的“书话”观:“思想和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当前“书话”文章的忧虑。
的确,当前,在呈现出了一定的“书话”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书话”文章的肤浅化;文章越写越多,片面强调所谓“趣味性”“可读性”,而忽视了“书话”文章的“思想和知识”性;更有一些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出版标准;或者进行“圈子出书”,推波助澜。这,不仅污染了“书话”,也污染了出版,影响极坏。能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