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也使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比如婚嫁喜事的从简,省去繁杂的仪式,脱去本民族的服饰,换上西服婚纱,打开香槟礼花,一切都显得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属于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也会随之消亡。
但在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白地,当地的村民却还保留着纳西族传统的婚嫁习俗,不是他们落后、古板,而是因为他们想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虽然现在的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但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弄丢了,我们要让子子孙孙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迪庆州东巴文化传习馆馆长、白水台东巴学校校长和树荣老师说。
记者有幸在白地吴树湾村参加了一场纳西族传统婚礼。白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发祥地,据了解,白地吴树湾村有96户,448人,100%为纳西族,东巴文化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比如婚嫁喜事也同样融入了东巴文化。白地纳西族婚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流行父母包办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大多年青人已可以自由婚姻,男娶女嫁,一夫一妻,但尚有浓郁的东巴文化色彩。男女青年缔结姻缘前要请东巴测算生辰八字,具体婚期也要由东巴占卜择定。大凡婚、丧、嫁、娶、生、老、病、亡、耕、种、播、收乃至立木动木、乔迁出归等,无不请东巴前去卜卦择日,并行颂、祭、禳、消仪式。可以说,东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成了须臾不可或缺的角色。
结婚前一天,新郎家一片忙碌景象,男人们有的杀猪宰牛,有的在大院里扎搭彩棚,有的在大门口用木头扎上青松毛搭建成松楼门,再挂上大红灯笼。妇女们舂饵块、摘菜、洗菜,女孩子布置婚房堂屋。村里的东巴用东巴文书写婚联。老人们有说有笑的切肉,一切都在“总理”的安排下有序的进行着。音响里传出欢快的纳西舞曲,伴着“嗒嗒”的切菜声,到处都弥漫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此时记者发现,有些客人会抱着鸡来,经了解才知道这是他们当地的风俗,叫“轮助”。轮助,就是轮流互助的意思。每逢红白大事,无论是婚嫁丧葬,还是生儿育女,全村人就会自动带上生活用品,云集在当事人家中,献上资助物品,而不要任何报酬。这些资助物品有的是几升粮食,有的是几只鸡蛋,有的是一只鸡或一块腊肉等等,东西不多,也很平常,但是积少成多,对于有红白大事的人家,无疑是很大的帮助。受助的人家,一定会默记住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到时候就会如数或加倍资助给别的人家。红白大事年年有,这个习俗也就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现在。
晚饭后,村民们穿上节日盛装,随着葫芦笙曲跳起了欢乐愉悦的葫芦笙舞,接着是歌舞相伴的“亚哈里舞”,最后的“阿卡巴拉舞亚哩哩”将歌舞推向了高潮。歌舞一直持续跳到了晚上十点多,村民们才陆续离开主人家。据了解,白地人文化生活中常伴有歌舞,例如:“亚哈里舞”、“阿卡巴拉舞”、“阿里巴拉舞”等,约20余种。而“葫芦笙舞”、“笛子舞”,却是有舞无歌,另一类“歌吟”,则是有歌无舞。
婚礼当天早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男方接亲队伍便带着火腿、茶、酒、饵块、被褥等已到达女方家大门外。大门却紧闭,记者正纳闷时,男方接亲队伍里的东巴及德高望重的长者对着大门便吟唱了起来,唱毕,大门内也吟唱了起来,就这样一唱一和对唱着,男方歌者胜出后女方家的大门便在一阵欢声笑语中打开了。接下来,在院中、屋门外都同样要对歌后方可进入女方家屋内就坐。 据了解,这种吟唱叫《谷气》,吟唱音乐是纳西古老音乐中的一类,纯以吟唱形式叙事、抒情。白地人家凡遇婚嫁迎娶、立木乔迁之喜庆,以德高望重的大东巴领头吟唱《谷气》调。一般可分为结亲调、迎亲调、颂亲调、竖柱调、乔迁调等。唱词分古典套词和即兴创作两种,运用赋、比、兴等文学手段吟出,往往能通宵达旦而意犹未尽。其曲调优雅,或高唱,或低吟,令唱者陶醉,听者销魂。
接着,男方接亲队里一位年长的东巴,洗手漱口后带着一对新人在神龛前用男方家带来的香树木焚烧在香炉里,供奉茶、酒、5个饵块、5个油炸糯米粑粑,敬东、西、南、北、中五方“神灵”及“家神”,以示天地、四邻和顺,家庭和和睦睦。这一举动无疑又带有浓郁的祖宗神灵崇拜意识,如今迷信意识虽不强,但家宗观念却不变。
用过早膳,太阳升起时,新娘告别父母,新郎将新娘背出了家门,浩浩荡荡的接亲、送亲队伍便前往男方家。“古时候接新娘子要骑马,现在经济发展了,接新娘换成小轿车了。”和树荣老师开心地说。父母不舍的目光,女儿晶莹剔透的泪珠在阳光下散发着暖暖的亲情味,也影射出纳西族的“哭嫁”习俗。
接亲、送亲队伍回到男方家门口时,两个未婚女孩穿着漂亮的纳西服装,等候在门口,一个人的手里拿着燃烧的松明子,另一个人则挑着一担水,路上都铺撒着青松毛,待新人走近,她俩大喊一声“古吆获”(希望一切都好),便引着新人及接亲、送亲队伍进入男方家里。“水火代表着生命之源以及新人为家里带来光明和幸福。”和树荣老师解释说。
进门时,男方母亲要避开新媳妇,待进到家里婆媳才见面。据了解,这是希望今后婆媳关系和睦的一种风俗。进门后在神龛前的仪式和在女方家时一样,只是仪式的主事者换成了男方的外公。“家里外公过世的可以请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和树荣老师说。仪式结束后,双方东巴及长辈便围坐着吟唱起了《谷气》,而新人进入婚房,不必到门口迎客,待到宴席期间才出来谢客即可。夜幕降临,在欢快的纳西舞曲中婚礼进入了尾声。
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冲击下,白地村父老乡亲除了跟上时代步伐外,也在致力保护和传承着传统的纳西文化。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匮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