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旅游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1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耄耋出游也发狂
●艺德高·阿文(杨正文)

杭州西湖印象

说起杭州西湖,谁都知道那是个闻名全球的风光胜地。俗话不是说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杭州齐名的当然还有江苏的苏州。国人们以一览两湖而引以自豪,更兼不久前有20国首脑会议在这里召开,引起国人们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地前来游玩,掀起旅游高潮,我也曾私下想过一游杭州西湖。按理说凭我的经济能力,是还可以完成夙愿的,但我是个惜时如金的人,舍不得花费时间精力前去一游。谁知这一夙愿在不经意间却能轻松搞定,这要完全归功于老友超鹰先生。就在我们到达上海的第3天,亦即在9月23日,他不但安排我们花一整天时间去游西湖,而且推开一切工作,全程陪同我们,这不仅是十分难得的,更是使我大出所料,感到又惊又喜。

这天一早,刚吃过早点,超鹰老友携助手小赵就来到饭店接我们,租车前往火车站,早有超鹰的杭州朋友开车前来迎接。不久就来到西湖边,就有杭州好消息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吴国平先生前来领我们前去游湖,超鹰则与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郑伟劲去商谈要事。

吴国平副总经理既是东道主,又是个挺不错的导游,使我们一路上既领略了湖光山色,又了解了许多历史、人文、风俗等知识,用四个字概而括之就是“不虚此行”。

在此之前,我也曾浏览过有关西湖的记载,也曾收集、收藏过有关书籍,因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据我所知,杭州的西湖,山水秀丽,风景优美,自唐宋以来,即成为一个著名的浏览胜地,每当春秋佳日,湖上游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国际友人来我国的,也少不了要到这里来观光游览一下。

的确,西湖实在太美丽了。一片烟波万倾的湖水,三面坏抱着葱茏起伏的青山,在那纵横三十多平方里的湖面周围,繁花似锦,芳草常青,更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点缀其中。

只要你跑到湖边一看,你就不能不为这明媚的湖光山色而欣然神往。如果你愿意去游一游飞来峰、黄龙洞、水乐洞、烟霞洞、紫来洞等岩洞,那你又不能不为怪石嶙峋、洞窟奇幻而感到惊奇。如果你再深入山林,去游览一下龙井、虎跑、九溪18涧,当你面对那四处奔波、淙淙不绝的泉水,迂回曲折、竹树掩映的山径,更不能不感到心旷神怡。如果你再到花港观鱼、柳浪闻莺等地方去盘恒一回,看看那些自由自在的游鱼,听听那些婉转啁啾的鸟声,更不由你不为那优美的景色而陶醉,为那清新的气氛而欢快。在西湖里,春天繁花似锦,夏天荷香十里,秋天月印三潭,冬天梅花映雪。如果说,小说家笔下的蓬莱仙境的确存在的话,那么,西湖便是降落在人间的蓬莱仙境了。据说,在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日本有个使臣来到中国,慕名到西湖游览。当他饱看了西湖的湖光山色以后,曾吟了一首诗道: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我们从这首诗中,不难想象西湖的风景是多么令人陶醉了。

我们从西湖东岸的湖滨路下来,在向导吴国平副总经理的引道下。乘游览船进入西湖游览。昨晚超鹰老友曾介绍说,不久前20国首脑会议在杭州召开,奥巴马等许多国家首脑就是乘浏览船游过西湖。心想能与外国首脑同样享受贵宾待遇,不免有些自豪起来。

游船开出去不久,往西北方向望去,茫茫之中隐约见到一道长埂从北往西南横着。吴国平说那就是著名的“白堤”,据说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筑。据我所知,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或简称沙堤,宋代称为孤山路,明代又有十锦塘的称呼。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首斜”的诗句,可见这条堤在白居易来到杭州以前就已经存在,但究竟是何人兴筑,已无法查考。但从这条堤的位置紧靠着宝石山和孤山,同时又以“沙”字命名来看,它大约是古代劳动人民在西湖未全形成时,为了拦截江潮,贮蓄湖水,灌溉农田,用集体劳动兴筑起来的一项水利工程。只因为那时的西湖还不见记载,所以也就无法考查出它的具体情况了。不过,有一个时期,因为这条堤的名称和白居易的姓巧合,而白居易在唐长庆二年到四年(822—824年)做杭州刺史时也确曾在西湖附近兴筑过一条白公堤,因此有人便误认为这条堤就是白居易兴筑的白公堤。

实际上白公堤原址在现在的杭州武林门附近,由于年代久远,早已荒废。现在的白堤所以不称白沙堤而称白堤,那是和孤山的白公竹阁一样,多少含有纪念白居易的意味。

白居易在杭州的时候,曾写了不少出色的诗篇,把西湖的风景向人们作了生动的介绍。这些美丽的诗篇和湖山互相辉映,就使一个本来不很知名的西湖成为一个众人爱慕的游览胜地了。因此有人说,西湖之有今日,首先要归功于白居易的开发。白居易对西湖也不胜留恋,他离开杭州之后,曾有“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的感慨。晚年在洛阳还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柱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的词。可见他和西湖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约在白堤的尽头,湖中有一处“断桥残雪”,乃是有名的“白蛇传”的发生地。千年修炼成人的白蛇精爱上纯朴的许仙,二人成为夫妻。中间有法海作梗、白蛇盗仙草救夫等许多动人故事,还被人改编成戏曲和影视作品,至今热潮不减。但这两处我们均没有亲临感受,只是遥望感叹而已。

不久,船行湖之南向,远远见到几座山峰上,山顶均有塔耸立着。吴国平说那就是有名的“三塔”了。对此我也有所了解。在西湖的四周,过去有三座宝塔,那便是雷峰塔、保俶塔和六和塔,这三座塔都是五代吴越国时所建,距离现在都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三塔中,六和塔在西湖南约三公里钱塘江边的月轮山上,被南高峰、玉皇山等一系列山峰遮蔽住,在湖上是看不到的。雷峰塔建立在西湖南岸的雷峰(夕照山)上,保俶塔建立在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在过去,游湖时只要一抬头,便可以看到这两座塔,一个如龙锺伛偻的老僧,一个如婀娜苗条的少女,给西湖的风景生色不少。可惜雷峰塔由于旧时代的的人们不知爱护,已在1924年9月25日塌毁,只有保俶塔还塔影亭亭,耸立在宝石山上。

其中的雷峰塔,不仅传说很多,而且还经受了许多磨难。先是兵火焚烧,重建后又遭人为破坏。据说杭州有不少人听说塔下埋有宝藏,又说砖头可以辟邪,以至被破坏得不成模样。鲁迅先生曾写过文章叫《论雷峰塔的倒掉》,曾说到白娘子被法海压在塔下,众人曾挖塔搭救之事。令我想不通的是,雷峰塔既是迫害忠于爱情的白娘子的塔,理当让它倒下,为何后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予以重建?人们一面同情和歌颂白娘子,一面又让她永世不得翻身,岂不前后矛盾?

西湖上,除了白堤以外,另外还有一条长堤横亘在西湖西部,把西湖截成里外两个部分。在这条堤上,两旁也植满了桃树和柳树,风景和白堤很相似,长度却几乎超过白堤两倍。谈起筑堤的历史来,我们可以把苏东坡对西湖的贡献叙述一下。

苏东坡就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这位北宋时代的杰出诗人,曾两次来到杭州。第一次是在宋熙宁四年(1071年),到杭州来作了三年通判。第二次是在宋元祐四年(1089年),到杭州来作了两年知州。由于他曾先后在杭州住过五年,所以他有“居杭州积五岁,自忆本杭人”的诗句。

由于苏轼为杭州人民和西湖做了这许多好事,当时杭州人民没有不知道他的。作为一个诗人,苏轼也象白居易一样,曾作了不少歌颂西湖的优美的诗篇,其中顶有名的一首,便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无法前去苏堤瞻仰,只好远远观望一番。我想,只要苏老先生在我心里,苏堤在我心里就够了。比起那些虽到苏堤一游二游乃至十游,却一无所获、一无所感的人来,也许还好的吧!

西湖不但以风景优美出名,是诗人、艺术家活动的地方,而且还有几位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的遗体埋葬在湖边。他们的事迹,都是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这也为西湖的湖山生色不少。

首先,便是苏堤北边尽头,栖霞岭南麓的岳坟。这是南宋时代民族英雄岳飞(1103—1142年)的墓。墓前还有巍峨庄严的岳王庙。庙中,有岳飞的大型塑像。庙后,有石刻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直径都有七、八尺。这位一代民族英雄和他的儿子岳云的遗体,便长眠在参天古木荫蔽下的石砌坟墓里面。

墓前,除了石人、石兽、石桌以外,在栏杆内,左右分列着4个用生铁铸成的跪像,那便是陷害岳飞的臭名昭著的奸臣秦桧夫妇和张俊、万俟呙4人。凡是来凭吊岳坟的人,常在瞻仰岳墓以后,回过头来,含着愤怒的眼光,向这4个生铁跪像丢几块石子或吐几口唾沫。“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两句诗,就是诗人对这一情况的踏实描写。岳飞死后,遗骸经一个善良的狱卒隗顺冒险取出,埋葬于西湖的九曲丛祠,至宁孝宗时(1163—1189年)始迁葬现址。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才在墓前起造了祠宇,七百多年来,香火一直不断。

其次,便是西湖东南三台山东麓的于墓。这是明代的兵部尚书于谦(1394—1453年)的墓。墓前也有祠堂及塑像,气象很肃穆。于谦的祠堂,是明弘治二年(1489年)建造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经林则徐(那时是杭嘉湖道道台)重修。现在的祠堂是经清末重修,到解放后又修整一新的。

再其次,便是西湖南边南屏山前的明代兵部尚书、民族英雄张煌言(1620—1664年)的墓。他在被俘后解赴杭州途中,曾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梦里相寻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坟一座无?

他死后,后人便依照他的遗志,把他的遗体葬在西湖南屏山前。葬时,只有黄土堆成一个孤坟。至于现在的祠堂,则是清末建造起来,在解放后经过修建的。

另外,便是孤山西端西冷桥畔,以“鉴湖女侠”出名的近代革命英雄秋瑾(1877--1907年)的墓了。秋瑾,字璇卿,浙江绍兴人。她生在清末,正是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国家处在空前危难的情况下。她眼看国家沉沦,满腔悲愤,忍无可忍,只身跑到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的浙江分会会长。

相传秋瑾被害前,清绍兴知府曾对她严刑逼供,要她招供出同志的姓名来。秋瑾除了在供状上写了“秋风秋雨愁杀人”一句诗外,什么也没有说。她死后,她的朋友把她葬在西湖。后因清政府害怕秋瑾的影响,要平她的坟,曾一度移葬湖南,在辛亥革命后,又重新迁回,葬在孤山的西泠桥畔。

以上3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爱国,都为国家奋不顾身,都被坏人迫害致死。这就是人们在西湖建寺造塔纪念他们的真心实意吧!

我们浏览西湖仅有两、三个小时,远远谈不上看完看够,顶多说是走马观花式地转了一圈。只觉得湖中到处是人流,熙熙攘攘,几乎绕不开走不脱。听吴国平说,以前游人就多,自20国首脑会议在杭州召开,又在这里举办了文艺晚会,国人们似乎从梦中醒来,争先恐后前来,大有人满为患之势。以致峰会早已过去月余,游人照样如织,丝毫没有减少之势。作诗一首以志此事,诗曰:

偶获机遇游西湖,感慨却比游兴浓。

如织游客摩肩过,似绣景色更葱笼。

睹物思人忆勇士,逢寺拜佛见诗翁。

山水一望易忘却,唯有先达留奇功。 

(未完待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亲历香格里拉纳西族传统婚礼
耄耋出游也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