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1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茨中天主教堂
★杨增适

澜沧江自西藏注入云南德钦后,在怒山山脉和云岭山脉的挤压下,一路水深流急,江面奇窄,相传被猎人撵急了的獐子能一跃而过,故德钦藏语称其为“雅曲”,意为獐子河。可是,江水流至燕门乡境内后,江面豁然开阔,深蓝色的江流,酷似月色,故又名“达曲”(月亮河)。华丰坪村附近,宁静的江水轻轻绕过一乳形神山,远远望去酷似一弯月镶嵌在峡谷中,当地称“蓝月谷”。读过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不少人都惊喜地发现:这位小说家在他的作品里着力描写的蓝月亮峡谷并非凭空臆造,借用的正是这里的地名及风土人情。更令人拍案称绝的是,希尔顿用他的神来之笔塑造的香格里拉寺,能在蓝月谷下游找到它的原型,这就是雄踞于茨中村民居中央的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座堂——茨中教堂。

茨中,藏语“六个小村落组成的村庄”,可见在山高坡陡平地如金的澜沧江上游大峡谷里是一块较大的坝子。茨中依山面水,气候温和,梯田层层,果茂粮丰。每当盛夏来临,环绕农舍的一个个葡萄园里透出“玫瑰蜜”(Rose Honey)沁人心脾的芳香。被誉为“高贵夫人”的法国纯种玫瑰蜜葡萄,为何远渡重洋来到茨中安家落户?这样难得的故事情节却被天才作家疏忽了,于是在他的作品里,香格里拉寺的“玫瑰蜜”才被热带水果香蕉所代替。原来传教士在茨中修建教堂的同时,发现这里与波尔多特市极其相似的地理物候特征,从他们家乡引进了“玫瑰蜜”种苗。几年后,葡萄在茨中大量繁殖。茨中人品尝到有钱难买的“洋果子”,喝上了自产的“洋酒”,他们说天主耶稣最后的晚餐喝的就是这种酒。这在藏区算得上一件稀罕事。

在藏传佛教深深扎根的地域内,在藏族和纳西族聚居的村寨里,傲然屹立着一座来自西方宗教的象征——天主教堂,历史渊源不得不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那场清王朝向西方列强屈辱求和的战争。

鸦片战争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的特权,开始传教活动。1848年前后,英、法传教士出现在东部藏区。他们自信在这一民族成分复杂的特殊地带,天主教有落地生根的可能。不久,康区出现了一本读来朗朗上口的藏文《圣经》。1861年,法国传教士浦伯多罗、约司法旺,怀揣多种文字对照的《中法北京条约》,公然率6户四川教民迁入德钦燕门茨姑村。他们指着条约上“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教堂)自便”的附言,收买土目强行向村民征地,筹建教堂。三年后,一座土木结构楼房建成,主楼上下共15间,还有土掌房3间。这就是迪庆境内最早的天主教堂——茨姑教堂。浦、约二人通过看病行医、开办学校等手段笼络人心,一个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竟有19户信奉了天主教。茨姑因修建教堂而被世人知晓。茨姑教堂照片一直保存在教会档案中,还被写进了罗马教廷有关典籍。

这一时期,法国外方教会加紧了滇西北地区的工作,派传教士在阿墩子、维西、贡山等地,选址修建教堂。1872年,阿墩子教堂建成。1881年,小维西教堂筹建,一年后竣工。

一种来自异域的宗教想要闯入藏区与藏传佛教平分天下,谈何容易?光绪五年(1879年),针对传教士频繁入藏,西藏僧俗向驻藏大臣“联名具禀”,“要求永远不准(洋人)入藏”。同时,还在藏区传发‘文书’,“饬驱洋教”。德钦民教关系冰火不容,时有争斗。光绪十八年(1892年),阿墩子教堂、茨姑教堂被毁,史称“阿墩子教案”。一年后,法方向中方索款修复教堂,阿墩子教案,方告结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阿墩子再次发生更大规模的驱洋教事件(即“维西教案”),阿墩子教堂、茨姑教堂再次被毁。引起朝廷震动,派官兵血腥镇压,事态平息后,法中双方在昆明签订《维西教案·议结恤款合同》,按合同规定,法方获得巨额赔款,并可重新选址修建教堂。有了选址的自由,有了重修教堂的资金,洋人的目光盯上了占尽天时地利的茨中村。茨中至今仍有这样的传说:地方当局赔给天主教会的银子,用二十多匹骡子驮到茨中。长辈们从没见过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修建教堂的主要材料,比如石料、木料、砖瓦等,可以就地采取、烧制,花不了几个钱。劳力由当地老百姓廉价提供。如此看来、那些银子可能至今还埋藏在茨中某处地下吧?宣统元年(1909年),四名天主教神父到达茨中,强征良田十余亩着手修建教堂。他们接受了茨姑事件的教训,带来英籍保镖沙某,还有来自四川和云南永胜、师宗等地的武装及施工人员二十多名。教堂竣工后,他们落籍茨中,这就是当地汉族张姓、徐姓、杨姓的来历。

十年后,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茨中天主教堂竣工。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虽无画栋雕梁,目尺回廊,倒也清丽典雅,古色古香,为少数民族杂居的茨中坝子平添了一道极具汉地建筑色彩的风景。然而按哥特式建筑的礼堂、钟楼赫然矗立,显示的却是西方人强烈的入侵意识。宽敞的大院内有音乐室、图书室、浴室,与居室连为一体。东、北两面为畜厩、厨房,还辟有花园、菜园和葡萄园。依托教堂而建的修女院,曾有来自盐井、贡山等地的二十多名修女居住。小学校则招收教民子弟免费入学。在飞檐翘角的大门两侧,写着汉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意味着修建教堂历时十年的艰辛。雕花门框上亦有昭示:“所有勤劳和文明人都到我这儿来吧!”教堂做弥撒的钟声、祈祷声,闯进了他们的生活,成了他们朝夕相伴的历史。

十多年后,美国学者洛克探访三江流域,曾下榻茨中教堂。后来,在他的文章里留下不少感慨:在“亚洲最孤立的地方”交通闭塞的澜沧江大峡谷里,能欣赏到莫扎特和肖邦的钢琴曲,品尝到“玫瑰蜜”酿造的正宗法国葡萄酒,体味到地道的欧洲风情,真是不可思议!

在漫长的时光中,天主教文化与当地的藏文化、纳西文化相互融合,居民们从观念、性格、信仰到生活方式、日常起居,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按天主意志约束言行。也许,这就是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中所张扬的香格里拉文化现象。

解放后,传教士被遣送回国。茨中教堂关闭了,法国人留下的葡萄园却蓬发生机,还有一棵路易斯面梨年年硕果垂枝。棕榈树、芭蕉树也长势良好,枝繁叶茂。茨中人早已品尝过法国葡萄酒的美味,于是家家自酿葡萄酒,当年教堂使用的一套铜蒸馏器派上了用场,芳香四溢的葡萄甘醇伴随山民们度过一个个悠闲浪漫的夜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茨中教堂重新开放。曾经一度空寂的大院里,挤满了各民族群众。多少年过去了,在他们感觉里,既熟悉,又陌生,惊奇的目光里透出复杂的感情。一位年事已高的肖神甫,定期为教徒们主持宗教仪式。他还为新生的婴儿按教规取了保迪、保罗、曼达丽娜等教名。后来教堂成立管委会负责定期组织活动。

1987年12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茨中天主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各级政府多次拨款维修。2006年,茨中教堂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教堂由姚飞神父主持。姚飞神父系内蒙古人,曾任职于北京教区。现在茨中有村民600多人,近八成是天主教教民(有的家庭还同时信仰藏传佛教)。

我不止一次去过茨中,还在教堂借宿过。刘文增(教名海里白)任教堂管委会负责人时,我俩曾有多次长谈。他能用藏、纳西、拉丁语念诵《圣经》。教民们做礼拜时,他用手风琴伴奏。

茨中教堂,是不是“香格里拉寺”不重要。但是,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宗教建筑的存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难忘的往事。茨中教堂,至今还有许多令人费解之谜,那里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2017年贺岁双色铜合金纪念币发行在即
建行云南省分行开通线上预约
茨中天主教堂
探访卡瓦格博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