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1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卡瓦格博
——朝圣观光纪行(一)
★祁继先
阿丙村 安永鸿 摄

穷乡僻壤换新颜

(接上期) 从“森姆扎措”走了8个小时到了阿丙村,站在村头的土山包上,阿丙村尽收眼底,村里的民房集中在村东北,民居跟迪庆河谷区的差不多,也是藏式平顶房,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房屋四面由石头砌成且只有两层,现在,石头墙外面涂上白灰后比以前更漂亮。迪庆河谷区的房屋大多是舂墙围起来的,一般都是三层楼,也有四层的,更有甚者,还有五层的。阿丙村位于怒江支流舍曲河的高阶地上,海拔2290米,东靠大山,西面和北面分别被舍曲河切割得很深,坡度也很大,河对岸也是个开阔地,只见田地不见房屋,显然那里无人居住。

一进村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客栈,感觉都不错。于是,我们进到右边的“索朗仁青客栈”,已经有很多人围着小方桌喝茶,喝饮料,也有喝啤酒的。这家的院子挺大,前面的平房为餐厅,烧水烧茶就在庭院里的大灶上,后面那栋藏式雪白的二层楼是客房,我们决定就住这家客栈了。

客栈女主人的母亲迪迪见我们进来,马上过来招呼,等我们卸下东西,她在小方桌上摆好了糌粑、奶渣,倒好了酥油茶。迪迪今年64岁,与我同龄,她和蔼可亲,一看面相就是一个贤妻良母,当我问她“阿丙”是什么意思时,她非常热情地回答说:“听老人们讲,这里最早居住的只有5户人家,后来有很多人迁了进来,渐渐变成了一个大村子,现在发展成55户人家,500多口人了。‘阿丙’是‘五个’的意思。”我恍然大悟,“阿丙”原来是这个意思,一直缠绕在心里“阿丙”藏文怎么写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阿丙好大一个村子,雪山峡谷深处,这样大的村子是很少见的。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没过多久,迪迪的女儿和女婿骑着摩托回来了。女婿叫索朗仁青,是做生意的,见多识广,跟阿吾扎西早就认识。看上去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他介绍说:“阿丙村是卡瓦格博外转的必经之路,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主产青稞、小麦、荞麦、蔓菁、杏子、黄瓜、西葫芦、梅子等。”

客栈女主人叫姆迪,今年40岁,姆迪两口子育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老大在林芝八一上高二,老二在察隅上初二,老三小女孩在上初一。他们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不想让孩子们也像他们一样当睁眼瞎。夫妻俩一心做生意,供三个孩子上学,家务事和核桃林的管理全由父亲曲惹和母亲迪迪“承包”了。索朗仁青说:“多亏两个老人帮忙,我们家的客栈已经走上正轨,生意也不错。”我问村里的其他人家的情况时,他说:“现在,我们村里有5家开了客栈,很多家庭也办了家庭旅馆接待游客,村里有20多个小卖部,生意很好,特别是今年。”母亲迪迪插话道:“过去生产队的时候,除了粮食基本够吃外,收入主要靠买木材和药材,各户分不到几个钱。自从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我们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特别是近几年转卡瓦格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托共产党和神山的福啊!”当问到他家一年的收入时,女老板扭扭捏捏地说出:“大概10多万吧。”

我起身参观他家的客房,楼上楼下既整洁又干净,特别是被褥十分干净,跟城里宾馆的被褥没有什么差别。正在整理内务的姑娘是迪迪的侄女,姑娘对我说:“每当旅游旺季时,我都过来帮姑姑家的忙,转山人和游客一般只住一个晚上,所以我们每天都换洗被面和床单,保证卫生,让客人满意。因为我家客栈的卫生条件好,一般情况下,来转山的活佛都会住在这里的。”说来也巧,这时两个僧人扶着一个活佛进来了,后面簇拥着一群人。

离吃晚饭的时间尚早,我背着相机走出院子,从村头顺着水泥路下坡往村里走去。从南通拉半山腰就可以远远看见山脚下的阿丙村,觉得非常漂亮。进入村子就更漂亮了:沿街是民居,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错落有致,偶尔能见到一两栋老房子,有些房顶上堆着金黄色的冬瓜;村里人个个热情好客,善良乐观,见面就和你打招呼:“佳通秀”(进来喝茶),小小街道已形成小小街市和游客食宿点;日落西山,猪羊牛马驴鸡狗都回归各自的圈里窝里,妇女们忙着挤奶、喂猪、做饭;男人们骑着摩托或运送货物或招揽生意;台球桌旁围着一群年轻人,对垒者一招一式很有章法;小卖部前挤满了买东西的人,各家各户的平台上都攒动着旅客的身影……

转了一圈回到村头,走进对面的“梅里雪山客栈”,这里的老板也是个年轻妇女,名叫次仁卓玛,28岁,丈夫董阔杰布37岁。董阔杰布开车跑旅游,次仁卓玛经营客栈,她的侄女是她的得力帮手,正在厨房里炒菜。我请年轻的女老板介绍一下她家的情况,她说:“我家现在一共8口人,爸爸、妈妈、弟弟、我俩和三个孩子,妹妹已经出嫁,妹夫开车跑旅游。我们三姐弟中只有弟弟格桑一人上学,现在在察隅县中学上初三,妹妹我俩都是文盲。过去全家务农,小春种小麦、青稞,大春种玉米,山上的旱地里种荞麦,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自从卡瓦格博的旅游业兴起来了之后,我们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了。随着来转神山的人和旅游者逐年增多,行情看好,爸爸、妈妈就建了这个客栈,让我当了老板。去年我们又扩建了客栈,生意越来越红火。”

他们家的客栈很开放,东面是敞开的,两层楼,沿木梯上去,左边是客房,右边是走廊,走廊一头有木护栏,从二楼往下看,院子里的一切一目了然,感觉很舒畅。

我问次仁卓玛:“平时你们全家都住在客栈里吗?”她笑着答道:“不是,这是我们家新盖的客栈,专门用来接待客人。我们家的房子在下面。”在我的要求下,她带我到村中央看了她家的房子。她家的房子上下两层,下面关牲口,上面住人,25根柱子个个粗大,房子宽敞明亮,装修也很讲究,木地板与木房顶很厚,都是上好的松木。精美的灶台隔出两条长形区域,一边为主厅,神龛以下算是客厅,吃饭和接待客人都在这里;一边为住人的房间和仓库,房子长宽均超过20米。从这两家的情况和村容村貌可以看出,地处雪山深处的阿丙村旧貌换新颜了。

我在她家的“梅里雪山客栈”认识了从浙江来的徐涛、王奕丁一行四人。

这一路也够精彩

2015年10月31日(星期六) 晴

没来转山之前别人给我介绍:阿丙村宁静而祥和,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仿佛世外桃源,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贫穷的。今非昔比,这种说法已经是老黄历了。早早起床,往村里走,村尾的停车场热闹非凡,偌大一个停车场停满了三四十辆各式各样的车,其中有西藏拉萨、昌都、那曲,青海玉树,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的车,当然少不了云南的车,大多是察隅本地跑旅游生意的车,车子周围都是人群。原来,从西藏、青海、四川等地来的朝圣者,或自带车或雇车,从家乡坐车一路朝拜到唐拉垭口或永芝村,从此开始步行转山到阿丙村后,再坐上车一路朝拜回家,算是外转一圈了;据我所知云南也有很多人坐车外转的,不管是从香格里拉出发,还是从昆明出发,到了大理进入大保高速公路到永平县后转入到去六库的公路,沿怒江而上,经贡山县的丙中洛、察隅县的察瓦龙乡、左贡县的碧土乡、德钦县升平镇,回到香格里拉。这是转神山的一种新形式,真可谓:坐车转圣地,佛祖在心中。

今天的目的地是察瓦龙乡所在地扎那村,从阿丙到扎那30公里,听说过去路很陡,非常难走,可是,现在已经修通公路,路很好走了。我还是打算步行,可是更噶说我这几天太辛苦了,脚趾甲都发青了,劝我坐车,阿吾扎西也说:“年轻人都坐车,您这么大年纪还是坐一段车,轻松轻松吧。”我自己也觉得没有在这里待够,要采访的东西很多,听了他俩的劝,扎西赶着骡子先走,更噶我俩下午再走。我有时间在停车场采访来自各地的朝圣者,一直忙到中午,草草吃点干粮,喝口奶茶,就到人流中找拼车人,面包车拼齐九人才行,不是多一人,就是少两人,挺不好凑的,左找右找,好不容易才凑齐九个人。

下午两点钟可以出发了,汽车出村后曲里拐弯往沟里行驶,山脚下是咆哮的曲南河。进入一道深谷,往前走山门依次打开,路边出现了一堆玛尼堆。司机顿珠说:“山上有一条小路通到‘阿弥陀佛圣地’,需要专程上山朝拜。”在村里忙着拍照没有了解到这个情况,有些遗憾地问司机:“那个圣地是个什么样的?”司机回答:“我也没有去过。”坐在我后面的年纪稍大一些、发辫盘在头上的男子说:“上一个羊年我来转神山的时候专门去过那里,那是个天然的岩洞,说是无量寿佛的修行洞。从这个嘛呢堆往山上走,大约要两个小时,岩洞在半山腰,石门可容一个人进去,石门右侧有虎头、熊头、豹头像,岩洞里面比较大,可容纳10人,里面还有天然的神像和藏文,我看不懂。”

面包车继续沿河而下,忽然停在了路边,前面停有好几辆车,司机回过头来说:“日龙龙巴圣地到了。”下了车,前方峡谷两边的山崖高大直立,沟里河水汹涌,跟着人群朝左边走过去,触目所及,都是精美绝伦的岩画,鲜艳夺目,看得出岩画最近重新描绘过。岩石上刻画的有白度母、绿度母、观音、文殊、金刚持、大日如来等,个个栩栩如生,夺人眼球。还刻有许多藏文,既有巨大的六字真言,也有细小的经文。朝圣的人们排成一个队列,一个佛像一个佛像地拜谒,快要到尽头时我看见在刻有一尊大佛像的岩石下方簇拥着一群人,一问方知是在过中阴道。看样子这群人来自同一个地方,入口有送的,出口有接的,都是牧民。因为人太多拥挤,我想拍一个清晰的从洞里出来的人,在那里等机会。可是同车的人等不及了,司机催促我快走。车行一小段路后就过了“日龙达咱”石桥。

车子继续行驶在深沟里,走着走着,眼前突然一亮,到了峡谷的出口了。怒江从北向南横在眼前,清澈的曲南河与对面那条同样清澈的小河一起汇入有些浑浊的怒江中,两条河把怒江两侧的大山一分为二,但见一江二河穿行于四山之间,四山又怀抱着一江二河。在怒江与曲南河交汇处的北岸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台地,台地上有一座小庙,那肯定是“拉康热庙”了。小寺庙的门被朝圣者堵得水泄不通。庙边有一座佛塔,还有一座小小的简易住房,为行人提供烧茶食宿服务。主殿内主供莲花生大师,主尊像的右边是白人白马的卡瓦格博神像。书中说朝拜“拉康热庙”及对面山崖上的莲花生大师的身像与朝拜印度赤铜洲山的功德是一样的。对面的那座岩石山巍峨耸立,岩壁上有一个方形凹块,形如山门,据说那是通往莲花生大师的佛国净土——赤铜洲山的大门。

这次我是第一次一次性地穿越了“三江并流”。几天来,跨过金沙江、澜沧江,今天到了怒江边。“三江”同源于青藏高原,在滇西北横断山脉(怒山山脉、云岭山脉、贡嘎山脉)纵谷地区相间并流400多公里,三江间最近处直线距离仅66公里。其中澜沧江和怒江最近处直线距离仅18.6公里,但入海口却相距3500公里。“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议,由国务院责成云南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评价,经国务院1988年8月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我站在公路边欣赏这里的怒江风光:清澈的山间小河,浑黄的滔滔大江,巍峨矗立的群山,罕见的峡谷险滩,神奇的小庙宇,以及手摇经筒、口念六字真言溯江而上的一队队朝圣的人们,组合出一幅绝美的图画,让人看不够。

(未完待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2017年贺岁双色铜合金纪念币发行在即
建行云南省分行开通线上预约
茨中天主教堂
探访卡瓦格博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