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新春佳节,我一路辗转回到了家乡,在路上凭窗而望,每家每户的房檐上都挂上了象征喜庆吉祥的大红灯笼,迎风斗雪,很是惹眼和喜庆。
望着这些红灯笼,我也动了心,高兴地招呼父亲,手牵着女儿,一家三代齐上阵,将买回来的几个大红灯笼挂向自家的檐头,为新春佳节增添一些喜庆和快乐。
挂完灯笼,望着眼前一串串红灯笼在朔风里飘荡,我的记忆倏地闪回,一下就回到了我那久违的童年。
小时候家在农村,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上根本没有什么大红灯笼。再说,就是有,家里也没有那份闲钱,家里过节挂在檐前的灯笼都是家里自制的,制作灯笼的人当然还是父亲。父亲的手艺并不怎么奇巧,灯笼的制作也稍嫌简单,不过是找来一块中心钉有铁钉的圆板,竖向穿上几根铁条,做个灯笼骨架,再做个灯笼提钩,而后再用铁丝围成个灯笼罩,最后在外面贴上红纸,红灯笼就这样做成了。这样的灯笼虽然好看,却不怎么透明,光线透不出去,显得有些昏昏暗暗的。后来,我们干脆在灯笼罩外围缝上废置不用的透明塑料布。一只灯笼做成了,我们就在铁钉上插上一根蜡烛,用火柴点燃,之后就高高兴兴地提着灯笼出门啦。新春佳节总是快乐的,我们提着灯笼到处走,走到哪里,那里就是一片笑声。父亲做的灯笼坚固耐用,一直用了好多年。
后来,市场上渐渐有卖塑料红灯笼的店啦,但是透明度依然不好,导致光线暗,极易碰碎,不怎么实用。又过了几年,才慢慢看到了用红绸布做面罩的红灯笼,比较耐用,人们一直沿用下来。
节日挂红灯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新春喜庆吉祥的象征,见到谁家房檐上挂有红灯笼,一准就是年要来了。进了腊月门,新春的脚步才刚刚临近,火红火红的大红灯笼,就渐次挂向农家的房檐上。粉墨登场的灯笼迎风招展,大街上、农家小院里,一串串儿,红嘟嘟的,煞是好看。
移风易俗,新春旧貌换新颜,很多陈陋的观念都被剔除了,早年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但挂红灯笼的习惯还是一如既往地保留了下来,无论城里乡下,只要新春的脚步临近了,人们就开始忙着挂红灯笼。
我对红灯笼情有独钟,总有种难舍的情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我就从一个无知小儿变成了中年壮汉。火箭般的速度,着实让人有点猝不及防。我一面感叹时光流转,一面黯然神伤。在这段不长不短的穿越过程中,我丢掉了很多本应该珍惜的过往,但还是抓住了记忆中的那盏红灯笼,寤寐思服,念念不忘。
今年春节前,才刚迈入腊月的门槛,我就领着女儿回家探望父母,而且一下从集市上一下就买回了十个红绸布的大红灯笼。这可不是我哗众取宠,而是希望凭借红灯笼营造一定的喜庆气氛,通过渲染,让眼下这个新春更喜气,更祥和。
看着房檐上漂亮的红灯笼,女儿表示没有挂好,她穿梭在我和父亲身边帮衬着,俨然一个小指挥,有时还学着我的样子,来回摆弄,追求极致的完美。
望着慈祥而苍老的父亲和女儿忙碌而淘气的身影,我的心里充盈着感动。此刻我不想因为时光的飞逝而忧伤,只是暗暗祈祷父母长命百岁,祈祷女儿健康成长。
很多往事都值得回味,但回忆不是终极目的。如今,时光流转,我也成了孩子的父亲,我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领着孩子玩,教孩子做这弄那,给她讲我们童年有关红灯笼的新春趣事,嘱托她记住祖辈传下的优良文化传统,让中华文化渊源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