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5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学大师的文史情怀
——读钱穆新书《中国通史》
△张光茫

钱穆先生是一代通儒,尤以治史闻名,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史学地位毋庸置疑。而现行中国通史版本中,以一人之力,首尾贯通,且又自成体系者,钱穆《国史大纲》堪为个中翘楚。我现在正读的这本《中国通史》(天地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由钱穆的学生叶龙记录整理完成,书中尽显一代国学大师的文史情怀。

这本《中国通史》,有着钱穆的“自作主张”,不同于官方众手编纂,也不同于“戏说”式民间写史。它以“航拍”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文明,有着独一无二的钱氏“调性”,从字里行间能领略钱穆当时授课魔法般的吸引力。叶龙在序言中描述:“宾四师撰《国史大纲》之时,亦另编国史读本,供学生课堂外之阅读,读本凡得百万字……此书之于《国史大纲》,两者详略轻重,各有互补。”尽管本书并不是钱穆直接写出,而是由他的学生叶龙记录整理,但是书中讲述的内容还是大师所说,也完全得到了钱穆大师的真谛。

钱穆先生是深入人心的讲史者,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穆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当时,钱穆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尔后,钱穆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所幸,这第三度讲授底本,终被一个叫叶龙的学生给记录了下来。

钱穆先生讲历史,好转述史料,而不是直接引证。书里囊括了很多小“故事”,名人轶事、野史趣闻,不一而足;嬉笑怒骂,任性敢说,有着民间写史派的平易近人和泼辣风采。他说,讲道德的人亦可用手段,诸葛亮曾有借东风和空城计。周公用手段来完成道德的目的。周朝第一次封建是周武王,第二次封建是周公分封宗戚并兴灭国继绝世,于是周朝以德治天下,有八百年历史。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和平的文化,中国历史是和平的历史。读西洋史,读罗马史并不好,没有味道,最好读周公的历史。”读钱先生课堂上的即兴发挥,犹如神来之笔,令人陶醉。

钱穆先生做学问的一贯主张是:历史应还其本来面目,不能曲解,不可贻误后人。所以,每逢遇着时代大转变,而大家对某一类重要创作在意见上有重大分歧时,钱穆必定会作出明确的决断,并提出有力论证,使人信服。比如,他讲唐代之武功所以强大,其原因为:(一)因敌人并不强大,突厥之政治组织较匈奴松弛,故不可怕。(二)唐自南北朝以来,民族血统加入新的力量,五胡乱华后混入外族血统,成为新的民族。读之,感到钱穆的讲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生动好懂、符合大众口味的。但相较民间写史而言,钱穆通史无疑更专业。

钱穆先生讲史以“温情与敬意”著名,这部《中国通史》,依然满怀温情和敬意。它或许不是最完备的通史,但一定是最具情怀的中国史。它以“守旧”为支点,打开中西文化差异的缺口。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教室四周悬挂的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他讲周武王灭商后,因年老而两年后崩。周武王并非要灭商,但商纣的政治太坏,乃是吊民伐罪,特来慰问民众,讨伐商朝。“此乃三千年前之事,如系欧洲人,便不会如此,可见中国民族是有文化的。英国人不够朋友,而是帝国主义,不肯归还香港。”

而今,放眼“中国通史”林林总总,戏说有之,过度个人化解读有之。钱穆版《中国通史》这一尘封多年的通史经典,必定为万象纷乱的读史热潮注入一股清流。钱穆先生高呼:“学术不熄,则民族不亡。”受这句话的启发,我认为倘若国人能够潜心挖掘和发扬国魂,即心存温情与敬意回首过去,更怀着信心与梦想展望未来,则国史不仅能免于断绝,更可以在不远的将来描绘出又一个辉煌的高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图片欣赏
国学大师的文史情怀
碑刻上的历史
联系方式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