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5月2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朝的端午节
●王吴军
苗青 摄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称为“端阳”、“重五”、“重午”等,是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时候,对于端午节非常重视,因此,唐朝的端午节充满了隆重而喜庆的气氛。

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吃的最普遍的食品就是粽子。古籍中记载,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还有粟子、大枣等配料。唐朝京城长安的百姓在端午节的时候常常吃一种特殊的“百索粽子”,所谓的“百索粽子”,是在粽子上面缠着许多色彩绚丽的丝线和编织着花纹的草索,由于这种粽子上缠的草索太多,人们就称之为“百索粽子”。而且,端午节这天,唐朝长安的皇宫中还往往要赶制出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谁射中就送给谁吃。

当然,因为相传屈原当年投江后,曾有许多的船只前往打捞,渐渐就形成了在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唐朝也不例外,当时,南方在端午节就有赛龙舟的风俗。

唐朝的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常常要身佩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这种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每年的端午节,唐朝京城长安的女子们喜欢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当时的民间流传着佩上这种带子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唐朝大臣权德舆曾经在有一年的端午节得到了皇帝赏赐的五色彩带,他就欣喜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真实地描绘了端午节佩戴五色彩带的习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唐朝的人们还喜欢在端午节用数种颜色的丝线编成丝条,缝成圆圆的镯子的模样,给孩子们戴在手腕、脚腕上,说是这样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唐朝的端午节在民间还流传着互赠礼物的习俗。端午节期间,唐朝的人们总是要互相赠送彩丝编织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端午节的时候将两把绢扇赠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而且,李世民当时还说了这样的话:“庶动清风,以扬美德。”唐朝的端午节期间,亲戚朋友以及同僚、同学之间,互送礼物,已经蔚然成风。

更有趣的是,唐朝的端午节还有送肚兜的习俗,肚兜又称“裹肚”、“护肚”,因此这种风俗又称为“送裹肚”。当时,在端午节前夕,外婆就开始精心给外孙缝制肚兜。肚兜是用红布剪成椭圆形的,上面有绣花图案,肚兜的大小刚好护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带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带子捆在腰间。因为端午节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了,孩子晚上睡觉时常常会把被子蹬开,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凉感冒。唐朝人在端午节缝制肚兜时,还特意绣上蟾蜍或五毒的图案,说是这样可以避邪,驱除毒害。

在唐朝的端午节,人们还要饮菖蒲酒,悬挂艾草,其意在于驱虫去邪,同时,饮菖蒲酒还有保平安的含意,为此,唐朝诗人殷尧藩写诗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朝的端午节还有给皇帝制作进贡的铜镜的习俗,这是唐朝的制镜工匠的一个独特的习俗。每年的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唐朝的制镜工匠就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给皇帝,称为“天子镜”。对此,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百炼镜》一诗中写道:“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制镜工匠在端午节这天为皇帝铸造铜镜的情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广告
登报作废
遗失声明
迪庆写景楹联
香 囊
唐朝的端午节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