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齐白石和张大千有一段公案:1934年,张大千画了一幅《绿柳鸣蝉图》。画上是一只大蝉俯趴在柳枝上,蝉头朝下,作欲飞状。齐白石见了这幅画便说:大千此画谬矣!蝉趴在柳枝上,其头当永远朝上,绝对不能朝下。张大千得知后,虽然没说什么,心中却不服气。
1939年,张大千到四川青城山写生。那时正值盛夏,住处附近的蝉声此起彼伏。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说法,不禁跑到屋外仔细观察。只见大树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蝉,绝大多数都是头朝上,只有极少数的头朝下。为此,张大千心中也不得不暗暗敬佩齐白石的观察力。
不过,画家就是画家,每位画家一定都汲汲于在画作上的画出会鸣叫的蝉,但在生物学家的眼中,蝉头朝上应该有更好的解释,观察与研究毕竟是两回事。齐白石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细事的画家,所以也仅止于将蝉画成“其头当永远朝上,绝对不能朝下”,至于他和张大千是否在画中画出了的蝉鸣的夏之声音,那就只能凭着观画者自己解读了。
但生物学家的观察可就严谨了,以写下100多万字的研究论文集《昆虫记》一书闻名的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就对蝉为什么喜欢激昂高歌,扯着“嗓门”大喊大叫而百思不得其解,但他也曾对蝉进行了多年的观察研究,并做了极其生动而细致的描述:“蝉的翼后的空腔里,带着一种像钹一般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强声音的强度,这种蝉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确实做了很大的牺牲。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好把它们压紧到最小的角落里。为安置乐器而缩小内部器官,这当然是极热心于音乐的了。”
画家在一张画作上工笔或写意画蝉鸣,大概只能画出蝉的外表,如果可行,借助画中题字附带说明或可加强蝉鸣的表达;高明者,亦可借画中点缀其他风吹草动的画意来映照蝉发出鸣叫的生动象征。然不论是一幅生动高明的蝉鸣画作,或是相机拍下呈现蝉鸣的照片,甚至以录音录像的方式真实呈现蝉的鸣叫图像,这些可能都是不够的,还不如读读上述那一段法布尔极其生动而细致的描述文字。
但我终是觉得、并决定亲自在盛夏走入树林里,去细细倾听去细细找寻一次蝉发出悠长的鸣声,最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