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的《作家文摘》刊载出这样两条新闻:一是,在山东济南的街头,有一名别出心裁的乞讨者。他乞讨却不要施舍者给的零钱,而是要别人刷他手中的付款二维码。每当有人要掏钱给他时,他却说:“谢谢,请扫码。”很多人看了既好笑也好奇,于是都冲着他来了一个:“我给你扫一元。”二是,杭州两名蒙面男子,连着抢了三家便利店,却只抢到两千多元现金。两个人气愤地质问最后所抢的店员:“你们这么大的店,怎么一天就卖这点钱?”店员说:“现在的顾客大都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已经很少有人付现金了。”两蒙面抢劫者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去。
从以上两则新闻中可以得出,无现金社会确实已经到来了,或许不用再过几年,我们就将基本进入到无现金社会。所谓无现金社会就是说,凡是能用现金支付的地方,都能用上网络支付。交易双方在不见货币的情况下,已经完成支付方式。当然,这不是彻底“消灭现金”,而是让支付不再受现金的约束。
今年初笔者在昆明就亲历过了一次这样的事。 在春节购买年货中,我和妻子到了一家商场购物,当选购的货物堆满了购物车后,推到收银台付款时,经扫码后营业员请我付款,我这才发现没带钱包,营业员说:“没带现金不要紧,可以刷卡。”哪知我银行卡也没带在身上。这让我十分尴尬,也让后面排队付款的人对我指指点点,我一时感到好没面子不说,想到连回去的车费也没了。这真让我是进退两难。好在收银员提醒我:“您带手机了吗?”我回答:“带了。”又问:“您手机卡连接了银行卡吗?”我回答:“连着的。”于是她说:“这好办啊,你可以用手机付款啊。”我一阵高兴,拿出手机扫描支付二维码,再输入金额和密码便完成了支付。
从这天起,我尝试到了手机转移支付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更使我喜欢使用手机转账方式或扫描支付的方式完成付款,这样既省去了携带大量现金,支付时验证真币和找补零钱的麻烦。以后更是注意到昆明几乎所有经营场所都可以刷卡消费或转移支付,就连卖菜摊位、卖馒头店铺都有支付二维码,大大方便了买卖双方。可以见得,无现金社会的已迈开了脚步,正向我们迎面走来。这不仅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更是我们现代化生活的体现。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消费的轻松和便利,解除了我们携带现金出行的困扰,和存放现金不安全的麻烦,同时还可降低使用假币和盗窃行为的发生。
在追逐现代生活潮流中,手机转移支付给人带来了愉悦和快感。当我把省城的这一新鲜话题告诉在香格里拉工作的女儿时,女儿却对我说:“手机支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香格里拉很多商场、餐馆、旅游景点早都用上了手机刷卡,手机使用者群体中,相互转款、送红包更是普遍现象,只是您过去不大关注罢了。”女儿的话让我欣慰,香格里拉与时代同步、与快捷同行更令人喜悦。至此更让我们清醒地感到,无现金的支付社会并不放弃任何一个地区。
但有人说,无现金社会的动力,是年轻人的尝新力量。无现金社会的阻力,是老年人的守旧力量。我觉得这话说的人很偏执,老年人固有守旧的一面,但当今消费群体的主力军是年轻人。而许多老年人并不落伍,正在追赶潮流。关键是年轻人更有着责任担当,促进这一新事物的发展。一种潮流到来,我们要躲是躲不过去的,只有迎头赶上。相信不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肯学习,就能做到不仅能抓钱,更会支付钱。从而提高我们社会的非现金支付率,实现电子转账支付的“换道超车”,从而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