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对世代传承读书习惯的人家,美其名曰“书香门第”或“书香之家”,意思从他家散发出阵阵书的香气。这些书香之家不仅一代又一代把读书的习气传承下去,往往还是个藏书之家,辟有藏书阁、藏书屋,乃至规模较大的藏书楼,形成传承文化的基地或中心。这类人家的主人不但悉心课子课孙,还顺便收徒授艺,甚至办班办学,培养出众多学有所成的弟子,不少人后来还成为国家栋梁。
近几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起举办的评选“全国书香之家”的活动,虽然我没有见到有关文件,但也不难猜出它的宗旨,意在表彰长久以来爱书、藏书、读书、用书并成效显著的人家,促使更多的人家成为“书香之家”。这个活动到第二届时,我的家庭也有幸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因而借此想说几句心里话,以便响应自治州成立6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
以我之见,历史上的“书香之家”尽管每人、每家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一是家境都比较富裕,二是有书香传承,三是藏书很多,并有专门的藏书之室(楼、阁),四是有传承活动,少数人还能编书校书和印刷发行。我们可以从今人众多藏书研究的文章及著作中可以略知一斑,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数以万计的图书收藏家,其中不乏功成名就、名扬四海的人物。
我于20年前在“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内设立的“东巴文化藏书室”,随着国家逐步重视文化工作的前进步伐,也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完善。这当中有政府的支持,有宣传文化部门的扶持,还有众多文友们的资助。从书屋的发展与成长,亦可领悟到我州文化事业的足迹。
20年前,我刚开始创办我州第一个东巴文化开发实体——圣灵东巴文化乐园时,手中只有数本转抄过来的白地东巴经书,有关东巴文化的研究著作也很少。经过20年的不断补充、增加,到今天足以填满一大间屋子,现在我认为仍需扩大藏书面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巴文化藏书屋”是州内最大的私人藏书室,也是纳西人中所藏东巴经最多、最丰富的私人藏书室。粗略估计,所藏书籍有如下内容:总计藏书约3万余册。其中最大宗的是东巴经书和有关东巴文化的资料、文集、专著等。其中东巴经书600余册,文集1500余册,文艺作品16000余册,手稿250册,杂志约8000余册。文艺作品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杨正文文集》10部、《鼓魂》(长篇东巴小说)、《杨正文作品选集》等5部;《藏区东巴文化要览》等学术专著5部;与人合著或入选文集约10部,总字数达800余万字。除交流、赠送的以外,尚留有16000余册。此外,还有东巴书画(含收藏、临摹及创作)、手稿、照片资料、录像资料、音乐舞蹈光碟等。从以上情况看,“东巴藏书室”能够获得“全国书香之家”称号,不仅是名至实归,也是值得庆贺的,完全称得上“书香”二字。
所谓的“书香之家”,最突出的是一个“香”字。经过反复思考和斟酌,我想到了这个“香”字大有文章可作。我把这个“香”字分为“书籍之香”、“书中之香”、“诱人之香”及“传承之香”等4种类型。以我之孤陋寡闻和一孔之见,略述于下,以期得到同仁们的指教。
书籍之香。历史上,有些刊刻印行的出版家们,不但在装帧、设计上下足功夫,以便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和购书人的购买欲望,还在纸张上喷洒香味,以便让书籍有一种香味,吸引人们不由自主地去买书、读书和藏书。这应是由书籍直接给我们带来的“书籍之香”。
书中之香。指的是书籍内容给读者带来了阵阵香气。古人曾有这样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什么书中有钱有粮有美女呢?据我理解是书中就有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和正确的做人方法。读一本好书就能产生经济、生活方面的种种效益,这种香是书籍内部发出来的,只有读懂的人才能闻到香味。就我自己而言,从高中时代起就渐渐进入读书佳境,坚持半个世纪而乐此不疲,就闻到了书籍深处发出来的香气。
诱人之香。有些书籍不仅从书内发出阵阵香气,还能吸引你继续看下去,达到手不释卷、欲罢不能的地步。这就足以体会到作者高超的创作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那丝丝入扣的情感纠葛,那精彩绝伦的语言表达,那合情合理打动心灵的道理哲理,使你似乎被无形的绳索牵引,不由自主地看下去,看进去。我曾反复看过8遍《上海的早晨》,10余遍看过《三国演义》,20几遍看过《红楼梦》,甚至无数遍读过纳西族民间故事《阿一旦的故事》,不但能随口复述,而且已改编成话剧、歌剧,甚至在40年前就写出了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仅仅是因为被书中诱人之香牵着鼻子走而已。
传承之香。这个“香”字,对应之词是“乐趣”。“书香之家”的主人们仍在爱书、购书、读书、藏书之余,往往还能培养徒弟,办学授课,并取得不俗成果。作为圣灵东巴学校和东巴文化藏书室的创办人和具体实践者,我自始至终亲自参与了招收学徒、编写教材、上课辅导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从中,我也享受到了乐趣、成就感和荣誉感。
由此看来,我的这个“书香之家”给我带来的香气扑鼻的回报还是蛮多的,甚至超过了预期,并促使我继续下去,直到上天召我回去的那一天。
特吟一首七律以咏之。
自古文人皆筑梦,居所溢满浓书香。
少年苦读乐寒窗,耄耋犹求闪余光。
藏籍楼阁课子孙,训徒厅堂香芬芳。
谁言寸草功效微,根深叶茂尽琼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