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大雪就是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我记得最清楚、最忘不了的就是冬至,因为我是在冬至那天出生的,家人和亲友一直叫我冬至,直至上学才用上学名。不过,时至今日,有时母亲说起过去的事情,还会冷不丁带出一句“冬至怎样怎样”。
小时候,每到那一天,母亲总是在吃过冬至的饺子后,再想方设法给我煮几根挂面,加一个荷包蛋,放几根韭菜段,滴几滴香油,或者擀两刀面条做葱花素汤面,味道真是好极了,平时很难吃到的。
后来外出求学,没有电话,母亲没法联系到我,自己又总是忘记。放假回家,几句话后,母亲就会问到我是不是过生日了。又不会撒谎,于是便惹得母亲一阵责怪,叮嘱下一个生日一定要过,要吃面条。母亲还说,在家的时候,一个生日都没耽误过,出门在外,怎么就忘了过生日呢?像在问我,又像是在自责。
我心灵的某个地方轻轻一动,母亲很看重每个亲人的生日,我们一定不要辜负她,记牢自己的生日,吃上一顿面条,向她报个平安,她就放心了。
工作后,成家立业,单独打拼,从家里一部固定电话,到每人一部手机,联系方便了,每到冬至当天或者提前一天,母亲总会来电话提醒我,她等不及,等不到向她汇报,也许是想早点听到我的声音,也许是怕我又忘记了,也许是怕欺骗她,反正,总是母亲先来电话。
然而,对于自己的生日,我很少主动记起,就算记起,真正当节日过的也很少,吃面条更少,有时会要一个生日蛋糕,一家人吃一吃,或者吃一顿大餐,就OK了,丢弃了吃长寿面的传统,忘记了母亲的牵挂,实在是不应该。
谁会记得你的生日呢?一定是母亲,那个你叫妈的人,因为你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她印象是最深刻的。因此,不管你是不是记得自己的生日,在母亲面前,你必须过生日,而且要过得很像样,因为她在乎。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母亲就是这样,每到冬至那天,就会想起我这个走出家门多年的儿子,想来也会有“抱膝灯前影伴身”的感觉。而我也一样,只要记起过生日,也会想起母亲,想起亲人,同样会有“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情景出现。
写着写着,眼眶竟有些湿了。今年的冬至,马上就要来临,我想回去看看母亲,让母亲再亲手给我过一个生日,吃一碗她做的葱花面。如果不能成行,我一定要记住自己的生日,一定要抢在母亲之前打电话,叫她一声“妈”,告诉她,我今天生日,要吃长寿面。
在别人眼里,冬至就是一个节气,一个吃冬至饺子的日子,而在我眼里,那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个神圣的日子。这一天,我会想起自己的幸福和母亲的不易,母亲的不易来自于时代,而我的幸福来自于母亲,是母亲养育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