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2018年1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维西县实施民生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几点思考
●和俊昌 杨洪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是最大的民生。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维西县盯紧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不断深化县情认识,认真分析和深入思考致贫原因及脱贫出路,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2254”思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以贯之抓好落实。

一、补齐民生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政治任务,最难啃的“硬骨头”。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抓民生就是抓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民生短板是最硬的政治任务。目前,维西县脱贫攻坚面临“三艰三最”的严峻形势和现实状况。“三艰”严峻形势即脱贫攻坚仍然面临艰苦、艰难、艰巨的严峻形势,发展起步晚、基础薄、财力保障弱,特别是扶贫资金严重缺乏。建档立卡总人口中83%为主体民族,贫困人口中83%分散居住在二半和高寒山区。“三最”现实状况即脱贫攻坚工作依然面临扶贫基础条件最差、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现实状况,仍然还有贫困户10176户36024人,占全州贫困人口总数的59%,年初贫困发生率高达27.4%。

同时,维西面临“五大难题”:一是转变思想观念难题。一方面,部分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转变、思想解放突破不够,内生动力激发不足,脱贫攻坚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不到位。另一方面,维西集革命老区、直过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为一体,有直过民族傈僳族8.89万人,由于受社会发育程度底、市场化进程缓慢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缺观念、缺思路,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较为突出,特别是大多数贫困群众商品意识弱,资本积累意识和能力不强,生活、卫生习惯等难改变,主动脱贫观念转变难等问题仍然严重存在。二是改善基础设施难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内联外通不畅,是制约和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及脱贫攻坚的最大瓶颈。全县现建有通组公路2311公里、须硬化1137公里,建有通村公路59条530公里、须改扩建41条396公里(平均路基宽5.5米)。三是产业精准扶贫难题。全县招商引企观念转变不够,招商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大企、强企,特别是涉农龙头企业缺乏,致使产业发展“小、散、弱”的现象突出,产业规模不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组织薄弱,仅有的20家(省级3家、州级17家)农业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带动能力不强,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造血功能弱、持续增收难、收益不明显。四是就业增收难题。全县有劳动力9.2万人,富余劳动力2.7万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转移输出劳动力的工作力度不够,通过技能培训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就业、促进增收成效不明显。五是社会事业短板。以教育和医疗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全县初中辍学率1.01%,小学辍学率0.2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与省定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医疗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还有诸多困难,须加大各级医疗机构硬软件投入。

二、补齐民生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强化机遇意识,抢抓发展机遇。

补齐民生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困难、有挑战,更有机遇与希望。维西必须增强机遇意识,下好先手棋,主动作为,抢抓机遇。目前,全县仍然还面临着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现状,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要求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等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既努力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凝聚发展正能量,又尽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为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拓展空间,坚决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

三、补齐民生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强化措施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

针对目前维西面临的难题,以及省、州领导调研维西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的问题和不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树牢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补齐民生短板,提高维西人民幸福指数。

第一,攻克投入不足难题,做好规划,争取扶贫资金,确保投入有保障。要做实做细做优《维西县全力推进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规划,积极争取“三区三州”扶贫政策倾斜,精准实施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贫困村脱贫振兴、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兜底“八大工程”。同时,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叠加机遇,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切实加大对二半和高寒山区脱贫攻坚基础建设、产业布局、教育培训、劳务输出等帮扶力度,全力推进乡镇内各村各组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

第二,攻克产业精准扶贫难题,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增收保障,吃穿不愁。要坚持把招商引企和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涉农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产业发展的第一抓手,全力推进与广东奥动文化旅游、四川绿岛山珍农业、云南大管家集团、昆钢控股等大企、强企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实落地;继续加强与国药集团、云南宝济等企业对接,合理布局和扩大全县中药材、经济林果、木本油料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美丽乡村游、生态观光游、田园休闲游等旅游发展模式。要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持续增收、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抓手,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精准脱贫的核心工作,因地制宜把全组、全村、全乡的产业布好、推好、发展好。要在实现产业全覆盖上下功夫,以“村有集体经济、组有专业合作社”的思路,继续引导和鼓励村组积极发展和成立有质量、高效益的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 加快推进新型经济组织全覆盖,逐步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群众的商品意识和积累能力,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改变传统产业模式和脱贫攻坚单家独户、单打独斗的局面,力争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有1个经济组织来带动、有1个龙头企业来辐射、有1项好的产业来覆盖。

第三,实施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工程,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帮扶等各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带领贫困群众早日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脱贫目标,努力使贫困群众早日过上“住房有保障,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的好日子。要坚决按照省、州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下最大决心、用最大力度,对最边远、公共服务功能覆盖不了、基础设施最薄弱的村组实施易地搬迁。特别是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消除畏难情绪,扎实做好排查工作。

第四,攻克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难题,确保贫困群众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着力抓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持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抓好“控辍保学”,努力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贯彻落实惠学助学政策,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切实推进《维西县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实施方案》,加快大病集中救治、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落实,全面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积极按照“挂包单位解决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开展“大病互助资金”帮扶,解决好群众无钱看病的难题。

第五,攻克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增收难题,加大教育培训,确保贫困群众就业有保障,劳动有所得。继续依托南方电网、省技师学院等挂包单位,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和组织工作,积极开展好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教育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转移输出力度。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组织力度,鼓励、发动和输送更多的“两后生”参加继续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好“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狠抓思想教育和示范带动,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和不断增强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第六,筑牢战斗堡垒,强化党建引领,确保组织有保障。扶贫工作千条万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建“主业”与脱贫攻坚“主责”相统一,坚持抓好和不断创新“结对联建”、“挂钩帮扶”工作机制,持续扩大“双建双推”工作成效,继续加大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切实发挥好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头脑有方向、心中有感情、手里有办法、脚下有印迹”,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努力做好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实事。

完成硬任务需要硬作风,硬作风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三脱” 精神,咬紧目标任务,不惜“脱皮、脱家、脱休”,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改善民生,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回应群众诉求,筑牢民生之本,让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上学、就医、住房有保障,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加安康、更有尊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理论
   第4版:文娱时尚
浅谈“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加强德钦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对策
维西县实施民生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几点思考
大力弘扬“跨越发展 争创一流 比学赶超 奋勇争先”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