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傩的世界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傩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史前萌起,到商周盛行,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延续到今天,活跃于山南海北的村野间。它曾被认为是迷信,在新中国成立后反对封建迷信和“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受到压制,在许多地方几近消亡。但是今天,它依然是民间的一种民俗,活动意图十分宽泛,比如求子、还愿、冲寿、过关……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娱活动,明清以来,以戏剧、舞蹈、杂技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漫长的岁月里,傩以各种形态和内涵在不同的地域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内容融合,蕴涵着关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宗教、民俗、生命意识和审美功能及丰富的文化信息。我州松赞林寺的羌姆舞就是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傩是什么?最早是以什么形态出现的呢?按照地域,则可以划分为北方傩、中原傩和南方傩。按照内容,一般将傩划分为四类,宫廷傩,民间傩(也叫乡人傩)、寺院傩和军傩。
根据古书的记载,傩最早是原始人类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祀仪式。很多史前壁画上,有着对这种仪式的清楚描绘。商周时期,傩仪是宫廷专属的祭祀活动,有方相士也即是大祭司一类的人物,受天子之命,率百官进行活动。到了元代,宫廷傩被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秦汉时期,宫廷傩从神圣祭祀文化逐步向世俗化、艺术化、娱乐化转变,演变出民间傩。民间傩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于腊月流浪农村、沿门逐疫乞讨的“游傩”,带有社火性质的“社傩”,为保家族兴旺的“族傩”,带有祈祷许诺酬神性质的“愿傩”等诸多种类。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地区的傩戏,就是民间傩也就是乡人傩的传承。
除了宫廷傩与民间傩以外,还有两类特殊的傩种类。一类与宗教相关,多在寺院表演,内容也是与宗教相关的传说故事或神谕训诫,叫做寺院傩;一类与军队相关,是古代行军打仗之前振奋军威、威慑敌军的仪式与表演,主要内容有狩猎、征战、祭祀、除魔、降妖、高歌胜利、荣归等,即是军傩。
简单地说,古代傩的内容只有驱鬼;而现代傩有三个重要内容,即是驱鬼、许愿还原、傩戏表演。古傩从远古一个属于宗法性国家宗教的驱鬼仪式,演变为今天许多少数民族民间祈福、娱神娱己的冲傩还愿仪式,这中间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变迁。傩不是一个静态的文化现象,傩活在现实的人群之中,傩的形式也在不断再创造与发生变化。
现在请大家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山村里的普通农户家,门口的空地里,搭起的临时戏台周围聚拢着十里八乡的村民。表演者头上缠着黑布或白布,戴着各种木质或纸质的面具。这些面具有的狰狞、有的严肃、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滑稽可爱,围观的人们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发出笑声。这样的场面,每年的不同时间,总会在湖南、四川、江西、安徽、贵州、云南等地上演,表演者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方言演唱,还融合着各种地方戏的养料,是当地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这就是傩戏。
严格地说,傩戏不能被称为某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它身上浓缩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子。在贵州威宁县板底乡裸嘎村流行的“撮泰吉”,被学者们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的内容是模拟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它的内容是反映先民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反映的是“人类刚刚变成的年代”。演出由模拟动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语讲述的对白和诵词组成。而傩堂戏的表演中,更增加了复杂的手势和动作。一来使表演者被“神化”,那些姿势的难度非常大,没有受过训练的普通人绝对做不出来。二来增加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成为与三界沟通的“通行证”,增加神秘意味。
除了手势以外,傩戏有固定的舞蹈步伐。由于傩的本质是鬼神信仰,其核心目的是利用仪式与鬼神达成共识、趋吉避凶,所以傩戏在表演的动作中,沿承使用着史书中记载的“禹步”,其动作古朴,以五行定位,结合咒语表演。这种步伐,是严格按照八卦的方位举步,不同的舞步代表不同的方位与行进方向,这个方式更有利于使舞蹈者记忆舞步,使傩戏的表演更为丰富。
除了手势和舞蹈步伐外,傩面具也是傩戏的精髓所在。傩面具纵横中国南北东西,延续华夏千年历史,是深埋各地民间的传统文化给了它延续的生命力,也是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它不同的表情。傩面具艺术不仅仅是古老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它更是一种不断成长变幻的艺术,在时间流淌于文化的交流中,带给人们创造美的灵感,同时也被人们的灵感所创造。
每个面具,每个表情后面,凝聚的是中华千百年文化的深远,蕴藏的是亿万民族人民的生活喜乐。晃眼而过的眼花缭乱怎比得上每个表情后一刀一凿的诉说,停下来,仔细看,每一个面具都值得您驻足,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您细细品味。
在时光的洗礼中,少量古老傩面具有幸保存了下来,成为沧桑的见证。这些傩面具精品代表的不仅仅是傩戏傩面具艺术的精华,更是代表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鸣,代表了人类对艺术深沉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