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这段话在读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之后,理解更为深刻。青春,只有一次,如何度过,习总书记用他的经历给我们青年树立了榜样。读完本书后,也结合自身当下谈两点想法:
慎独
总书记的青年时代,虽然物质匮乏,外部条件艰苦,上山下乡,但是精神世界的充裕胜于当代;当代青年虽然物质不再匮乏,条件不再艰苦,但是精神世界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新月异,甚至于被各种没有养分的信息流淹没。一打开手机,就是丰富的花花世界,但是静心一想,从手机的世界里汲取的营养又有几分。
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总书记在农村的7年时光正是“慎独”一词的另一种诠释,一个人的自律、自觉,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需要深刻学习的课题。这个时代充斥着太多的诱惑与选择,我们青年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不忘初心”,懂得取舍,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
接地气
接地气,其实是务实的另一种表达。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学算起,到大学本科毕业一共要接受16年的连续教育,这16年中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所谓的“象牙塔”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学习生活。教育的大体惯例不外乎,在学校好好上课,比拼分数;放假玩个痛快,家里的父母也因为心疼平时压力山大的子女,而对子女的要求言听计从,从不让子女的十指沾染“阳春水”。在中国特有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教育观念下,造就了很多“眼高手低”的劳动力。我不敢武断的说西方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究竟孰好孰坏,毕竟对于每种制度,我的看法是各有所长,永远没有完美的制度。所有的制度设计也只能是在当时当下的环境,尽最大的努力将危害降到最小。
对于目前青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书中,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没地种粮食,他就团结大家弄出种庄稼的淤地;村里缺水,他就团结大家挖水井;为了让村民能方便的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就带领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
其实,接地气并不难,就说说我自己吧。曾经我也觉得自己从美国“所谓的学成回来”会不会“大材小用”,后来慢慢实践才发现,走出校门,社会就是你的学校,每一天的经历和处理事情的经验都是你每一次的“期中、期末”。高中的一个假期,父亲提议让我去公司一线岗位参与劳动,当时我很抗拒,那种莫名“学而优则仕”的优越感涌现得淋漓精致,为了这个事情还和父亲红了脸。结果,那天晚上父亲动笔给我写了一封2页的信,直到今天,这2页信是激励着我认真生活,而且要真真切切站在地上的动力。看完信的结果就是,第二天一大早,我愉快的成为了餐厅服务员小陈,上岗的第一天才发现,书本上的高数、几何、子曰、庐山会议、碳元素的结构模型……统统派不上用场,有用的是如何和我的服务员大伙伴们一起,分工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对客人察言观色,及时发现他们的需求……服务员小陈的第一天过得很快,但是很充实很开心,每次送走客人都真诚被说谢谢的时候,感觉吃了一大桶蜂蜜,美美的。实习期结束的时候,父亲还给我们几个实习小伙伴发了实习工资,拿到工资的那天真切的感觉“站在地上”的感觉,真好!虽然到了现在自己依然会时不时不接地气,但是都会告诫自己“站在地上,认真生活”,去除浮躁,一步一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