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8年4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廉 德 之 美
○付岩芹

在孟子思想中,“廉德”一词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提出,但是,透过文章的词句,究其本质、精髓,在他的论述中“廉德”思想还是清晰可见,闪烁着思想光芒的。

孟子的廉德思想体现在他独特的“养气论”之中。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必须保持“赤子之心”。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谓“大人”,就是不丧失纯朴之心的人,如果受到金钱、权力等方面的污染,就会失去本心。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归根结底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他们的公共道德水准,整体素质,社会责任感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必须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决非为自家私利服务,这与孟子所强调的“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观点是相通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义利之辩”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义利”成为了后世儒学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程颢也认为:“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陆九渊亦云:“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研究孟子对“利”的内涵,“利”的获取途径,“利”的认知进行了思想上的丰富,从而赋予了“利”新的内容。

孟子是较早论述义利关系的思想家之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汉代司马迁对孟子的关于义利的这段精彩论述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司马迁这段话说明,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德,就会导致国家的动乱,必然影响甚至损害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孟子特别强调在钱财问题上应该讲原则:“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若是取了不义之财,就是伤害了廉,就会毒化社会风气,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上下交征利的后果,这是君子所不齿的。如果全体社会成员人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没有公德和仁爱之心,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危亡。在义与利的取舍上,孟子提倡以德服人,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做人为官就要像孟子所说的那样,“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意思是说:如果不是顺应天理的取得,就是“一筐饭食”,也不能接受;如果是顺应天理的取得,就像舜承续尧的“天下”,也不过分。孟子的廉德思想,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对中国廉德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云岭剿匪记
廉 德 之 美
汤显祖:一段伤心画出难
在唐诗中领略生命的精彩
在西班牙过“世界读书日”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