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央视播了第三季诗词大会盛况,碰巧,我在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观察诗词大会,配上叶嘉莹先生说初盛唐诗的解读,相得益彰,独享初盛唐诗大餐,领略生命精彩,感怀人性的真切。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由叶嘉莹先生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讲唐诗的系列讲座编纂而成的新书。她用“老师”的口吻,亲切讲解初盛唐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理解深刻,分析到位,让我在感悟诗歌的恬淡与秀丽的同时,更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更立体地展现出初盛唐诗的独特魅力——那穿越千年的感发生命依然直抵人心。
过去,读唐诗时,我只会表面理解诗情诗意,对作者身处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了解不多,导致对作者托诗的情感认识不准,理解不深。读这本书,为我弄懂诗人表达的意境开了窍,特别是聆听叶嘉莹先生对初盛唐时期一些代表诗人人品的评价,我感受到“初唐四杰”的人格魅力,为人处世心态。所有诗句都是情感的寄托物,读来是情感流淌,回味起来诗人的身世再现。比如,王勃喜欢卖弄文采,但诗句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思想高度不够,境界不深,有些苍白无力之感;骆宾王相对王勃而言,性格比较稳重,不轻言事不盲动,更不喜欢卖弄个人的聪明才智。对大家熟悉的诗仙李白,先生认为他是一个不受约束的天才,行马由疆走天涯,放荡自由的生活,纵横的诗中便是佳句;而王维的对事物的悟性高,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寄言于物,托情于事,样样精通。遗憾的是,他的诗里少了真挚的感情表达。先生能够查阅历史,对照诗人的作品,反复体味,细细琢磨,跨越千年历史寻找各个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做事风格,总结其真实的人品状况,实属不易。先生评价到位,说理透彻,入木三分,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叶嘉莹在此书中说,诗里面要传达一种感发的生命。同样使人感动,而这种感发生命却有厚薄、大小、深浅、高低等种种不同。譬如王勃,他的诗虽然在艺术性上非常不错,但他永远不能成为真正好的第一流诗人。因为他本身感发的生命不够。而这一点,既与他死得太早有关,也与他自身性格方面的缺点(人品)有关。由王勃的诗,我自然想到古代的诗人,那些经历坎坷的人,胸怀大度的人,能够在苦难中感受生命的珍贵,感受人与人交往的重要,纵然是一杯浊酒,一杯清茶,一次拱手,一个鞠躬,就能在诗人笔下表达不同的情感。推衍开来,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够主动接纳他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能够用脚丈量大地的人,也能写出好诗,写出好文章。这点感悟,从叶嘉莹的讲解中,我有了较深的感受。
“要衡量批评中国的文学,不仅要有微观的认识,还要有宏观的认识。前者是说,你要对文学作品有很细微的观察,对于其艺术性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这些字、词的每一个作用,都能够有清楚的了解与分析;后者是说对于文学要有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叶嘉莹对中国文学的批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先生对初盛唐诗的批评,正是包含了先生的观念和见解,展现了先生睿智思想,高深知识,丰富阅历,令人无比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