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在知青们平和又诙谐描述“四大关”中想象和感叹;跟随知青们的脚步再走了一遭初时下乡插队的迷茫,再到转变、历练和成长;将青春燃烧奉献在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逆境中、苦难中奋然前行,为无悔岁月做下注脚……这些都是今天你我所不敢想,也不能及的峥嵘岁月;而在这些砥砺时光中,更多的则是被习主席“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学习精神所深深折服。
十五岁初到黄土地时迷惘、困苦,“黑帮子弟”习近平不能像别人那样从“零”开始,他是从“负”开始的;父亲受迫害,母亲受审查,支援和出路也变得可望不可及,他不仅要在生活上、体力上承受压力,心理上更甚于此;但是这些压力不仅没有打倒习近平,反而因为他坚定的进取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不渝的学习和奉献,成功地将这些压力转换成为了他七年知青岁月精神升华和超越的最大助力。
读书 “勤”。梁家河插队七年间,习近平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没书看了哪怕走十几里山路也要借书看,上山放羊、田头锄地也要揣着书,一有空就翻开书来看;晚上还要点起煤油灯读书……相比之同龄人,他几乎放弃玩耍的时间,饿着肚子还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定力,还需要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比对如今,我们拥有非常优益的学习条件,明亮宽敞的学习空间、先进的教学设备、琳琅满目的书籍可供选读;可多数人谈书色变,任自己迷离在信息数据铺天盖地的冲击中,在各类游戏中挥霍时间,任凭这些“新事物”驾驭和摆布自己,却抱怨着没有读书时间;事实上,这并非空口无凭,调查显示,中国年人均阅读量确实远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水平。读书时间经过分配取舍总是会有的,反观习主席将时间倾注于读书,不放过一分一秒,作为青年学子,更应该勤似主席,读书方面即使难做到尽善尽美,也但求无愧于心。
读书“精而广”。戴明先生在书中这样描述习近平:“他碰到喜欢的书,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艾平先生也说:“他是真正爱读书且会读书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大量阅读和学习。”习近平读书非常刻苦钻研,不同的观点都要剖析比对,寻找能支撑观点的书籍,反复论证,反复研磨,直到真正的了悟懂得,才去辩证的消化吸收,把这些书本知识通通“吃”进肚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习近平读书涉猎甚广,从数理化到文史哲,还有当时比较流行的马列、毛选,包括经典著作和军事理论,无一不在话下;正是这样广泛涉猎中外书籍,深究剖析知识本质,经过辩证分析,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再结合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读书习惯,在精神上丰富和滋养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让他即使身处黄土地,也能实现思维拓展,不断丰富开拓自己的视野,调整自我格局,不受任何桎梏;这些寸积铢累、厚实根基,都在后来习主席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说:“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行成于思”。知青的命运是和国家发展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上山下乡”政策,他们就不会到农村去;没有“招生”政策,也不会那么幸运能进入大学。离开梁家河时,习近平说:“我人虽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他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同人民血和肉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梁家河的经历让习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同时也成为了习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的历史开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从梁家河七年峥嵘岁月直到今天,习主席都在以自己的知行,升华着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