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认真领悟了一番,觉得受益匪浅,不知不觉写下了一些读后感。
民者,万世之本,百姓,官之父母。一个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需要一个好领导,好领导需要有好的群众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上多少值得人们尊敬的领导,都是关心百姓,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中国的发展,有了这些为人民谋幸福的领导,是中国百姓的福。知青当年,习近平把自己当做一位普通农民,和农民结为朋友。当时他打坝地,挖井,办沼气,修厕所,办铁业社,开代销店,开缝纫店等,带领群众办识字夜校,其中办沼气是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事,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烧火困难的问题,代销店备齐了社员各种生活必需品。因为他踏实肯干,群众基础好,老百姓信服他,再加他有文化,有思想,有主意,头脑灵活,和村民一起努力,改变了村里的面貌。就因为他当年的亲身经历,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为此有了后来为百姓做实事的举动。今天他提出扶贫要攻坚,精准,实现中国梦,一带一路,厕所改革等,都是他当年的梦想。要当好一个好领导,要事实求是,说公道话,做公道事,对百姓要一碗水端平,特别要搞好群众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真道理。
志当存高远。习近平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把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知青当年,习近平只是涉世不深的少年,七年的知青生活,已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志存高远,因为有了亲身体验,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他要做能改变老百姓命运的大事情。在艰苦岁月里,他不忘农民的恩情,即使有阶级斗争的风波,但帮助农民促生产,从农村去,从农村来,习近平是农民的儿子,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因为在困难中,习近平胸怀着为民谋福利的报复,一步步前进,当年的小知青,今天成了国家主席。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任何时候,伟人都在困苦的环境里锻炼出来的。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步地来,从基层做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要有梦想,要努力,不要养尊处优,梦想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实现的。
学习使人进步。习近平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知识的大国才能富强。知青当年,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里认真地学习,努力研读历史著作,文学作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视野得到开阔,心理得到滋养,思想得到升华。他不仅自己学习,还带领村民一起学习,比如办识字夜校,教他们读书认字,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习近平给别人留下的都是平易近人的感觉,他踏实肯干,时刻都在书海里,永远不变的就是思考与学习,知行合一。他有强烈的上进心,他的执政理念和思想,都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得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读书,习近平更能表现出求真务实,文韬武略,大智大勇。因此,作为年轻的一代,应该珍惜每分每秒,刻苦学习,把读书看做是人生一件大事来对待,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百姓做事。
工作在海拔3500米的雪域高原,面对着寒冷天气,缺氧的环境,有必要一种精神鼓励自己永不放弃。当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之后,感触颇深,精神倍受鼓舞。我愿意用青春去踏实工作,认真学习,好好生活,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