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我采访过许多赶马汉子,留给我的印象中,往往一个人身上凝结两种相冲撞的态度,一是谈虎变色、心惊肉跳。二是仍然向往着再走上一次茶马古道。看来,这是极端艰险的旅程,又是激发冒险激情的旅途。
香格里拉的古城是历史上不多的经中央王朝批准的茶马互市贸易点之一。也因此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茶马古道是汉藏交往中衍生的。
这条古道连着中央王朝历代延续的经营西藏的国策,也是西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印记之一,同时又是西藏支援内地历代中央王朝的军事建设的信物。因此茶马古道也就是一件历史文物。茶马古道在历史事件中成为角色,现有资料是从唐代开始记录的。但是有地方资料证明,从云南和四川运茶进藏的历史角度说,要早上几百年。
在后人的想象和讲述中,茶马古道是一个充满豪情的坎坷之路,充满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
文成公主的话题
中国历史上汉藏关系中第一件大事,就是唐王朝的皇室宗女文成公主下嫁给了在青藏高原新崛起的吐蕃王朝的国王松赞干布。这一段历史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同样是一代伟人的松赞干布之间表现出的友好关系竟然是通过一个美丽女人嫁到西藏来实现。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起初李世民是极不情愿的。
唐朝初年,以文治武功著称的唐王朝君臣开始似乎并没有太注意到在他们国家的近邻已经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吐蕃王国。从浩繁的历史史料中我们可以整理出这样的故事。
唐太宗的时代,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周边的小国都来朝贺,而且小国的国君们以能够娶到唐朝的宗女为荣,因为这样就标志着唐帝国的看重。这些小国散布在唐朝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即今内蒙、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这一带。
公元636年(唐贞观十年),松赞干布派他的得力大臣禄东赞随唐使来到长安,贡上金币,要求通婚。就在稍前,唐朝与吐谷浑发生战事,唐朝曾经派出使臣冯德遐到驻扎于今青海的松赞干布行营,要求通好,条件是吐蕃不要协助吐谷浑。吐蕃按唐朝的要求做了。
唐太宗没有同意通婚,显然是认为吐蕃还不足以提这样的要求。有一些材料说,唐朝君臣在一起求婚的吐蕃和吐谷浑之间选择了吐谷浑。
吐蕃使臣带回的消息使得松赞干布十分愤怒,但是他把怒火撒在了吐谷浑君臣身上。他向外宣称求婚不得的原因是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挑拨离间,因此要在一个月内出兵灭掉吐谷浑。这时我们可以感到松赞干布作为一个好的政治家,永远都能够正确地审时度势,同时又能选择最佳的突破口显示自己的实力。
很快,松赞干布率兵攻破吐谷浑,尽掠财物牲畜。接着趁胜攻破白兰、党项残部。之后才举兵围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
在围攻松潘的同时,松赞干布一面又派出使臣到长安求婚,聘礼是一副琉璃金甲。吐蕃使臣称这付金甲价值连城,唐朝如不允婚,吐蕃大军即行攻城。
唐太宗拒绝了吐蕃的武力胁迫,派出大军围攻松潘的吐蕃军队。恰值在拉萨监国的松赞干布之子贡松贡赞病死,内外交困中吐蕃打了一个败仗,松赞干布只能收兵返国。但是这一段战争纠葛,帮助双方认清了对方的真正实力。
于是在第二年(唐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吐蕃再次派出使臣到长安求婚。据藏史记载,同期抵达求婚的还有天竺国、大食国等大国的使臣。唯独吐蕃得到了文成公主的下嫁。唐朝的和亲政策并不意味凡国家都下嫁公主过去,当时在云南地区就有一个小国家被称为南诏,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公主下嫁的荣幸。
唐蕃的关系中,除和亲及相伴的和平外,还有经常的战争,极有军事天赋的靠战争建立起来的吐蕃王国的首领从来都没有收敛过扩张领土的野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雄厚的朝代,唐朝的历代皇帝为了保持唐太宗对外扩张所获得的属国,为了巩固其西北西南边境以及保持由西北通往波斯等中亚各国的贸易畅通,接连不断地对外用兵。因此,战争状态在两国之间是不可避免的。
藏马浮出水面
在唐朝交战的初期,战争双方都有胜负。后来,双方都派出了自己的得力主帅。吐蕃方面派出的是禄东赞,此人就是为松赞干布娶得文成公主的吐蕃俊杰之一,他的家族的成败几乎决定了吐蕃国的兴衰。唐朝方面的军事将领是“征西大将军”薛仁贵。这位历史知名的军事人物在青海湖一带与吐蕃军队打仗的时候吃过几次大的败仗,这被认为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他和他的将士失败的过程和原因都非常简单。
每当双方的部队接仗时,吐蕃军队稍作抵抗后,就自行向后退却,让唐兵追不上又舍不得。吐蕃军队引诱唐军往高海拔的战区挺进,著名的大非川战役的过程就是如此。
尾追的唐军抵达海拔近4500米以上的雪山以后,吐蕃军队就把唐军引到需要过河的地方去。吐蕃军队的战马过河以后仍然驰骋自如,而唐军的马匹涉过自雪山流淌下来的冰冷的河流以后,“四肢发软,卧躺于草地”。唐蕃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两国骑兵部队的战斗,当一方的战马集体在战场上失去战斗力时,战争的胜负就不言而喻了。
藏史记载,那个时代吐蕃拥有40万骑兵部队,吐蕃的骑兵每人有两匹马,每当需要长途奔跑,两匹马轮换驾乘,一般情况下吐蕃部队的移动速度要比唐朝军队快得多。
产于青藏高原上的战马成为决定唐蕃战争胜负的关键。这是唐朝君臣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后的行动就是购买吐蕃的马来改良唐朝军队的骑兵部队。
但吐蕃王国不会轻易卖出大量的战马给唐军。
云南的藏马走出了世界上最难走的古道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离古城不远的地方挖到了一批化石,炭14测定年代在170万年。由于该地层与当年发现元谋猿人的地层十分的相像,考古工作者尽了最大的努力,用了最大的耐性,希望幸运再一次降临,再找到一颗猿人牙齿。猿人牙齿虽然没有找到,但是发掘出了许多古动物化石:有云南三趾马、犀牛、鬣狗、野牛等。
云南古马化石的出现,将迪庆一带的藏马的历史延伸到远古的年代。这些从远古走来的藏马,经历了地球上各种变迁的考验,他们的基因中烙上了适应这一片高原的能力。
这样优良的马,一定会走出一条令人咋舌的路。这条串起绵延雪峰和干热河谷的路,一眼望去,就如同挂在眼前的大山上。扭扭曲曲的像极了懒懒的蛇,又细得像女人手中的线。走出横断山脉后,这条路就高高地横列在了青藏高原的极高山地上,其中需要翻越的5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据当年走过这条路的钟颍老人说,这条路全长4000多公里。从进藏后的第一站香格里拉县城出发,到11月回到家乡,一年仅能打一个来回。
赶马人清一色都是藏族小伙子,在中转站邦达草原上当管账先生6年之久的纳西族老人感慨地说:除了他们,没有人能够抵抗住翻雪山的严寒和艰苦。有一句当年可以常听到的话是这样说的:马脚子用命换来的钱,除了母亲和子女,谁吃了都不会消化。
以茶换马
于是关于有限的供应茶给吐蕃的历史故事也就诞生了。用一些历史资料拼凑起来的故事是这样说的:还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有一个叫做冯德遐的唐朝高官出使吐蕃,在受到松赞干布接见后,又去拜见王弟,他送了一些茶叶给王弟。王弟反问他,这是什么东西,应该怎样吃,并对冯将军说,南诏和四川等地的官员都送来过茶叶,由于不知饮用方法,全都堆积在帐内。冯将军果然在他的帐内见到一堆茶叶,深感可惜之余,就当场做了沏茶演示。
王弟饮用过茶以后的第二天,觉得从出使长安以来一直感到肠胃中积食难消身心郁闷之疾已经痊愈。于是他又大摆茶宴,宴请当时随他出使长安的下属。于是茶的化膻之效开始在一部分藏人中得到认识,饮茶也就在一部分藏族高官中流行起来。
之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的陪嫁品中,也带去了大量的茶叶。吃茶的人也就更多了,茶的药理作用、茶对藏人身心健康的作用越来越被全体藏族人认识。藏族人对茶叶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起于唐代的君主,之后就有了一千多年来对藏区限量而又不致缺货的茶叶供应史。
茶马互市由中央掌握
吐蕃的上层不会轻易让唐朝得到大量的高原马。作为唐朝所产,吐蕃人所爱的茶也就成为唐朝君臣手中的一张好牌。于是双方的交易“茶马互市”,由此必然会出现计划、掌控、限制等了。
有资料证明,首次大宗茶马互市交易是在唐肃宗时期完成的。之前唐玄宗时代也有购买大批西域马的记载,但购买时用的是金币。既然是做买卖,就要有市场,这里说的是指定的地点,“朔方河曲”,即在黄河上游唐朝控制地区。同时也有资料证明,吐蕃控制区的西宁也曾是茶马互市的地点。
唐朝的官员在购到马匹以后,先将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他们将母马和上等公马运到“御马监”喂养并杂种交配,而那些中等以下公马,尤其是那些已经骟了的马,全部分发到边境部队里,直接去充当战马。
据载,茶马互市的双方,都持有一种令牌,称为金牌。分为上下两种,上号藏于内务府,下号下发到藏族的土司手中。牌上部写有“皇上圣旨”字样篆文,下部左面写着“合当差发”,右面写有“不信者斩”。做生意的双方持牌交易。
吐蕃王朝到了公元842年,达磨赞普被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杀,之后吐蕃全境内出现“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无复统一”“境内各处每每分割为二,大政权与小政权、众多部与微弱部、金枝与玉叶、肉食者与谷食者,不同派别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这样吐蕃王国已经分崩离析,茶马互市的买卖双方也就只有中央王朝一方来主宰了,因此也就出现了“皇上圣旨”这样的权威金牌来掌控买卖规模,这个买卖从唐朝一直做到了清朝末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