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德钦新闻
 
标题导航
  2018年4月2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蚕豆记忆
○ 殷著虹

2007年岁末,我参加了州委组织的“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到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哈巴村驻村。这是参加工作多年以后,头一次到农村第一线的下乡工作,所以当我走进这个哈巴雪山下的美丽村庄时,总觉得清新而自然,叫人欢欣和喜悦,更想把“千促”工作做好。

哈巴村属二半山区。所谓“二半”,是指一半有着高寒山区的特点,另一半却是河谷地区的特征。因此当地的农作物还真让我感兴趣。初到哈巴村时,县城里正在雪花飘飘,而哈巴村却是绿郁葱葱。当见到农户房前屋后涨势正旺的蚕豆苗时,更是叫我一阵喜悦。就因为我对蚕豆有着特殊的情感,于是我每天都关注着随风起伏的蚕豆苗,真希望它早些开花结果,更想尝一尝哈巴雪山脚下的蚕豆滋味。

可这之后不久的一天,却见农户开始收割起蚕豆苗。我不解地向前询问:“这蚕豆苗长得好端端的,干嘛要把它割掉呢?”回答很简单:“割了喂猪。”之后我才知道,这里农户种下了蚕豆,根本不是为它开花结果,而是作为冬季养猪的青储饲草。而当农户知道我心里所想时,便对我说:“我们这一环种蚕豆都是为了做饲料,下一环种植的蚕豆,到清明过后就可以收割。”因为哈巴村海拔落差大,不同气候带的种植收割期也就不同,而以农作物生长成熟期划分的气候带,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环”。

翌年春天,“千促”工作本该结束了,但由于特殊原因,我继续留在哈巴村,协助乡党委开展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和维稳工作。为此我们工作队员分成了多个小组,我和乡农科站的农技员刘永芳为同组,我们走访在各个村落。刘永芳是哈巴村的媳妇,对当地情况很熟悉,一天她便带我到俄子里村民小组,那里的农户已经开始收割夏粮。顶着初夏的阳光,我们走进了村民小组长刘志军家纳凉,但见他家院子里铺满了新收割的蚕豆,我欣喜地摘下几枚豆荚剥开了外皮,但瞅着籽粒偏小而又干瘪的蚕豆籽,让我失望地摇了摇头。刘永芳似乎注意到了我的表情,便对我说:“殷组长怎么了?”我说:“这里的蚕豆怎么就不饱满呢?”刘志军说:“我们这里的蚕豆都这样,枝叶很茂盛,但籽粒就不饱满,会不会是品种的原因?”我说:“不会是品种问题,也许是你们这里冬春日照时间短,蚕豆灌浆期光合作用不足造成的。”刘永芳问我:“殷组长也是农学专业的吧?很熟悉农作物。”我说:“我只是一般性了解,不过我对蚕豆确实特别关注,也有一番特殊情感。”

也许我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到有兴趣,便叫我讲述起了对蚕豆的记忆往事:

我小的时候曾在鹤庆县城生活,住在姨妈家里。县城之外便是大片的农田,而在那宽广的田地里,常见的农作物似乎只有小春的蚕豆和大春的稻谷。每逢收割蚕豆的季节,姨妈便催促着我们到田边地角去捡拾蚕豆。那时城里人是不能随便到城外人的农田里捡拾蚕豆的,但只要等到看守田地的人宣布“放公鸡”时,城里人便会蜂拥般地冲进农田。所谓“放公鸡”是指地里庄稼基本收拾干净,允许到地里捡拾蚕豆。而每当听到“放公鸡”,我和小伙伴们便会一边念叨儿歌:“公鸡叫,母鸡叫,哪个捡着哪个要。”一边手疾眼快地捡拾蚕豆装进口袋。有人说:“捡拾一颗蚕豆籽,就是给田地磕一个头。”这话还真形象,而这样一天“磕头”下来,每人能捡回两三斤的蚕豆籽。

捡拾回来的蚕豆既可做菜吃,也可当饭吃。为此,那时有人故意用顺口溜来嘲讽现实生活:“蚕豆籽是个宝,老人家吃了屁儿响,小娃娃吃了遍地跑。”应该说,农耕的鹤庆种植的蚕豆并不在于做菜或当饭吃,而是为了用来喂养牲畜。蚕豆面是传统的饲料粮,蚕豆秸秆是牲畜的饲草。可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由于副食品的严重奇缺,肉食和油脂供应极少,城里的人家普遍存在粮食紧缺现象。为了弥补食物的不足,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蚕豆。

就为了果腹,记得在那个年月里,家家都在变着花样地做蚕豆菜:今天是黄盐豆,明天是白盐豆,后天又是剥皮盐豆,也还有醋积豆、酱烩豆等等。因此少年时的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和过节,只有到了节日才能吃上平时吃不上的饭菜。而当时鹤庆的一个民谣,道出就是大春和小春粮食青黄不接的境况:“吃了端午节的馍馍,日子渐渐苦;吃了中秋节的月饼,日子渐渐甜。”

而在那粮食紧缺的日子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不是蚕豆菜,而是那蚕豆面做成的馒头。这种蚕豆精粉的馒头做法非常简单,把蚕豆面掺水搅成糊状后,放进热锅里蒸熟即可。刚出锅的蚕豆面馒头松软雪白,但这种“美貌”的馒头却腥味十足,粗糙的口感更让人难以下咽。可在那饥饿难忍的年月,蚕豆面馒头已成了许多人家的家常便饭,也就在经常享用这一馒头过后,以至于我味觉中已感觉不出什么是豆腥之味。所以,尽管饥饿对我来说是模糊不了的苦涩记忆,可蚕豆却又情系着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是有着苦难的经历,丰富了我曲折的人生。就在我“摆龙门阵”时,刘志军一家已把做好的饭菜摆上了餐桌,面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还真让我心里过意不去。难以为情之中,我便开玩笑地对刘志军说:“我讲了一个陈谷子烂芝麻的故事,却换来你这一桌子的美味菜肴,你真的太不划算了呀。”刘志军笑了笑,对我说:“过去到处都是苦日子,现在到处都是好时光。多亏了改革开放好,让我们走进了小康道路。”这位从部队里走出来的人,说出的话有板有眼。刘永芳却说:“殷组长应该把这个故事写成文章,好让年轻人知道前辈人如何吃苦在先。”就因为蚕豆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可我多次提笔却写不好以它为题的文章,要么内心情感难于落在纸上,要么成为了满篇的流水帐,所以一直没拿出来发表。

这之后的2013年春天,在州委组织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千促”活动中,我再次来到了哈巴村。闻讯前来参加党总支大会的刘志军,特意为我捎来了一袋青蚕豆,见到我之后便说:“殷组长肯定不会忘记地里的蚕豆,这是刚采摘的青蚕豆。请尝个新鲜。”而当我伸出双手接过这青嫩的蚕豆荚时,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张嘴不知该说什么话好。我知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将鼓舞着我努力去做好乡村的工作;而回想起蚕豆的情感和记忆时,又将激励着我不忘本色,坚守朴素,倍加珍惜今天美好幸福的时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德钦新闻
   第4版:副刊
推荐云南省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公示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托巴水电站小谷田移民安置点
场平及市政工程资格预审招标公告
蚕豆记忆
无尽的母爱
狐狸的花田
公 示
登报作废
遗失声明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