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余斌老师在三联书店出版了《南京味道》,甚受欢迎,2018年又有这本《吃相》问世。“我们看待张爱玲,最好还是采取她本人看人看世的态度: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读余斌老师的《张爱玲传》,很喜欢这一句。而要了解南京的饮食旧闻,也可以读读《吃相》,听听书中的“通常的人生回响”。
余斌老师认为,从大里引申,吃相之“相”可通于世相之“相”,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吃相”。在方便面铺天盖地的时代,包装上“油炸”二字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其“香”也正是从油炸而来,如今,生产商却对“油炸”避之犹恐不及;桂花年糕因掺和了糖桂花得名,猪油年糕里面嵌着猪油丁,里面也加了糖,地道的“重口味”,堪称年糕中的极品,不想多少年过后,年糕的重糖重油已成不赦之罪;过去,“晚上吃少”是匮乏年代“不得不然”,如今酬酢宴饮多在晚上进行,则是贪图口腹之乐的“情非得已”……
怀旧中自有风景。有的谈美食的文章是可以凭书本及阅历得到,而余斌老师的文章却是从骨子里挤压出来的,没有那个生活及修养,哪个天才也做不到,但余斌老师做到了。“天价月饼是关系学的副产品。”余斌老师的分析很有见地,“弄到上面要专门下禁令,也是奇闻一桩。福利时代,单位竞相发月饼,常听人说,这下家里月饼成灾了,拿回家怕尽是自己不喜的。”“也有人在送来送去的月饼之间自加调配,扣下所好者。”余斌老师以宽容的眼光看待“将不喜者重新组合送人”……可见,余斌老师很善于着眼生活,选择、提取生活中生动的东西,从小龙虾、锅贴、层层脆,到四色糖、糕团、烘山芋等,欣欣然,款款然,那些民俗与旧事、微笑与温情都保留着诸多感怀。
散文作品的灵魂往往可从作者的人生观、作者对生活的态度看出。余斌老师写《凉粉》:“小贩是待食客来了现刨丝,手脚麻利,更有一种繁忙景象。”相比餐馆,余斌老师更喜欢小贩的凉粉摊儿,因为刨丝犹可作为“行为艺术”看。《打包》一文提到,“我”让服务员打包,一路上不住地跟人渲染那食物的妙处,有意无意间,似以对美味的强调淡化“打包”的性质……不过,不知从何时起,“我”慢慢地于打包渐有“平常心”,若是自己请客,常实施全方位的打包;若赴他人之请,则饭局终了之际,时或充当打包的首议者……人是一个多么矛盾的存在体,而真实恰恰靠矛盾表现。余斌老师对普通劳动者深怀敬意,他善待每一口美食,并且抱着敬畏的心境去品尝。
《吃相》乃凡人的歌吟,与我们距离很近。余斌老师目光开阔,善于察世,精于读人,每每于日常饮食中看出社会本相。感触至此,我觉得整个作品的境界也阔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