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不仅紧紧抓住诸如发展教育、打击贪官、移民搬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不放过文风建设方面的“细枝末节”。
《明史卷139》里记载,洪武九年(1376年)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道奏折,要陈述的是五件事,却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一看到这密密麻麻的长篇奏文,朱元璋头都大了,便叫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奏章中说:“有才干的士人,几年来仅存的一百个中没有一两个,现在皇上信用的人,全是迂腐的儒生和平庸的官吏……”,朱元璋耐着性子听,但已经读到六千三百七十字时,还听不到一点具体的东西,而且“言多忤触”,于是龙颜大怒,未等折子念完,叫来茹太素当面责问:“你说迂腐俗吏究竟是指何人?”茹太素回答不出来。朱元璋更加生气,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茹太素打了一顿。
第二天,朱元璋的气消了,晚上又在宫中叫人继续读茹太素的折子。原来这份长达17000字的折子,写到16500字之后才进入正题。那500字就是他要报告的五件事的内容。而这五件事之中,竟有四件事是可行的,要马上办的。对此,朱元璋感慨地说:“茹太素要汇报的事,500字就够了,为什么要弄那么繁琐冗长的文字,使人不明其意呢?”
对于此事,朱元璋也明白是体制造成的,不应该把责任推在茹太素身上。因此,他先作了一番自我批评:“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是朕之过。”随即出台了上书陈言的规定,“若官民有言者,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虚词失实,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把倡导务实的文风提高到了法律的层面,力度可谓不小。
朱元璋除了倡导务实的文风外,还积极改革公文的格式,使其更加适用。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烦式”,颁发各衙门执行,简化了公文程序,使公文更加明白好懂。
由于唐、宋以来的公文,不管是从上而下的制诰,还是从下而上的奏折,都用的是骈体文,铺陈夸张,华而不实。朱元璋说:“文章写得再好,但文字艰深,人家读了不懂,又有什么用?像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曾雕琢文字,可是有内容,有感情,有血有肉,到现在读了还能让人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他由此批评大臣们上的奏折:“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言未见,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诚之道。”要求“今后笺文只令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也。”
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骛之。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动下,公文变得简洁朴实,通俗易懂,格式也规范了很多,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