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春天,州委组织的“千促”活动有了新的主题和内容。在“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动中,我被抽调到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哈巴村驻村工作。党的十八大精神让这年的“千促”活动有声有色。“千促”工作结束之后,工作队员中剩下我继续留驻哈巴村,延续着新农村建设指导任务,同时承担着村里的彝族一二两个村民小组的扶贫工作,这两个村民小组是我所在单位的扶贫点。为此,我住宿在村委会,吃饭到了村主任段海胜家里。
段主任一家很热情,做饭的是他家的女主人。搭伙食的除我之外,一般有七八个帮他们家做零星工程的工匠。农家菜肴说不上色香味俱全,但却是菜美饭香、可口宜人。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乡村没有每天的菜市,自产蔬菜品种单一且稀少,而又要变着花样做菜,还真难为了主任夫人。好在哈巴村有一种独有的干菜可以解难,这就是当地彝族制作的干巴酸菜。就是这个别有风味的干巴酸菜,能炖能炒、能搭荤亦能搭素。所以在每天不同的花样菜肴中,却都有干巴酸菜的身影。用干巴酸菜下肉汤、或与肉类混炒,给人的感受是美味十足、食而不腻;又它与豆类、薯类和瓜类混炖或混炒,给人的口感却又是余味清爽、回味无穷。
然而,一天他们家请来一位内地的木匠,和我们同桌一起吃饭,木匠没见过干巴酸菜煮鱼,也没见过干巴酸菜炖红豆,更觉得干巴酸菜炒洋芋味道奇特,便好奇地问:“怎么这家人的菜都要烩这种干菜?这究竟是什么菜呀?”我随口而说:“这是团结菜呀。你看,我们不同地方的人都来吃饭,它把我们都团结在了一起。”我话音刚落,在座的笑个不停,都说这个“团结菜”名字取得好,一位老师傅连连称道说:“对、对、对,大家团团结结开饭,团团结结干活。”
就在哈巴的下乡工作中,我常常都要到各村民小组作十八大精神宣传和基础调研,就在走村串寨的“进百家门,吃百家饭”当中,我惊奇地发现当地不同民族家庭都喜欢用干巴酸菜做菜。纳西族人家用它烩四季豆,回族人家用它来炖牛肉,傈僳族人家用它来煮豆腐,汉族人家用它来炒山芋、煮腊肉……多种多样的烹饪方法,做出了多种多样的可口味道。就是这个让人百吃不厌的干巴酸菜,料理着哈巴人的一日三餐,山乡颐养着有滋有味的日子,安度在远亲近邻的和睦时光。难怪得我那不经意地“团结菜”刚说出,新的名词便不胫而走,很快成为了这一干菜的“雅号”。
由于干巴酸菜有着风味独特、食用方便的特点,因而深受这里十里八乡农户的喜爱。在哈巴每十天一场的乡村集市上,卖干菜的彝家姐妹们便会沿着蜿蜒山路到来,方圆几十里的山内山外人家,总会络绎不绝地前来购买。还由于干巴酸菜的生产独特,便于贮存,不易变质,所以种植蔓菁(当地人称蔓菁为“圆根”)、生产干菜也就成为了当地彝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门道。在哈巴当地汉族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圆根叶子嫩蔫蔫,晒成干菜轻掂掂,做出山里百样菜,日子过得好新鲜。”正是干巴酸菜相伴着哈巴村的炊烟袅袅,让这里山乡人家的盘中餐变得丰富多彩。也正是干巴酸菜张罗着山乡的节庆典礼,热热腾腾让浊酒家宴充满喜庆,香香浓浓让山乡景致秀色可餐。
山乡的饭菜香浓而脍炙人口,山乡的工作也让人感到感到充盈而又实在。为了丰富高山地带的彝族群众文化生活,我便为他们那里建设一块水泥地坪篮球场的事宜而奔忙。而在两个彝族村民小组的村寨里,却没有一块可供建设篮球场的平地,就为了开挖篮球场的事宜,我随彝族一村民小组长沙卫华再次上山协商,想争取把篮球场用地问题落实下来。
正值七月,更能让人体味到哈巴村立体气候的特征,山下烈日炎炎酷暑难当,而山上却是气候凉爽舒适宜人。将抵达彝族村寨时,忽闻一首悦耳的山歌迎风扑面,我驻足倾听,一边寻觅那山歌的源头。沙卫华告诉我说,这是彝族的民歌,唱的是:“七月的麦子黄又黄,七月的粑粑黄又黄;七月的蜂蜜甜又甜,七月的歌声甜又甜……”追随着甜甜的歌声,我们走到了唱山歌姑娘的地头,见她正挥锄敲打地里的土块。姑娘见我们到来忙着说:“这地里刚收完麦子,现在准备撒圆根种子。”我说:“好啊,你的歌声甜甜,圆根也会甜甜。”
我认出了这位美丽勤劳的彝族姑娘,她叫阿依妞妞。不久前村妇联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时,她带领着一群彝族姐妹跳彝族歌舞《春天的欢歌》。我对她说:“你舞跳得好,歌也唱得不错。”她却说:“不好,乱不管的。”我笑了, 便说:“‘乱不管’是哈巴汉族人家表示谦虚说的话,你们彝族人兴讲这句话?”沙卫华说:“这就是我们哈巴民族团结的结果。”我再对阿依妞妞说:“村子里要修建篮球场了,等篮球场建好,你可以领着大家在球场上跳舞了。”阿依妞妞高兴地说:“那时候我家圆根收了,做出团结菜送给你噶。”我既高兴又惊喜:“怎么你也知道‘团结菜’了?”“人家都在这么说,我们也是跟起学来的。团结好啊,各民族团结奔小康。”阿依妞妞的话还真让我感动不已。
几经寻访和反复协商,篮球场的地基问题终于落实下来了。当晚沙卫华留我在他家里吃饭,端上饭桌的菜是干巴酸菜炖鸡。我是第一次尝食这样的菜,鲜嫩的鸡肉炖爽口的干菜,真可称得上是美食中的“绝配”。于是我向沙卫华询问这干巴酸菜的做法,原来干巴酸菜不是我们平时里见过的酸菜,它制作方式很独特,也很讲究。沙卫华说,干巴酸菜是在收获蔓菁的季节,挑选叶子鲜嫩的蔓菁缨子,洗净后用沸水煮过半个多小时,之后放进木缸浸泡。在浸泡中最关键的是把采摘而来沙棘果实捏碎之后,让其果汁融进温水当中,再将带果浆的水汁浇进木缸里,这样浸泡一周时间过后,蔓菁缨子已充分吸收了沙棘果汁,出缸晾干后的蔓菁缨子便是独具风味的干巴酸菜。
正是由于蔓菁缨子中植物纤维丰富,有助于消化和消脂,而沙棘果实带特殊酸味,被称为是“人体营养库”,所以由沙棘和蔓菁缨子“团结而成”的干巴酸菜,清香耐嚼而爽口,回味无穷而悠长。因而这个地道的乡村食材不仅是当地农家的“看家菜”,也还成为了入住上酒店、摆上了大餐的“招牌菜”。也正是这个纯天然绿色的“团结菜”,来来回回地在餐桌上当“主演”,又上上下下地在厨房里当“客串”,便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小说《风波》中借赵七爷之口,由衷赞美称道的:“好香的干菜……”
时至“冬月圆根满地滚,腊月干菜满村香”的季节,彝族村的篮球场建设完工了,沙卫华请我再到彝族村去,说一来观看篮球比赛,二来看团结菜的制作过程。可由于时值年终,需要做年终总结和作工作汇报,所以我没忙得赢上山。而在年终总结大会上,我以哈巴村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当地人称谓习惯,吟出了一联打油诗:“高山矮山一条河,山内山外一条路,各族人民一家亲,齐心向着共产党。”哪知会刚散去,沙卫华便找上我,带开玩笑地对我说:“以后再开会应该说:‘高山彝族团结菜,山内山外都来买,各族人民一家亲,齐心向着共产党。’”我忍俊不住,对他说:“看来吃了团结菜,还真能让人都变得能吟诗作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