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8年6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文中的“过家家”
★胡喜荣

游戏是儿童快乐的源泉,是童年生活中七彩斑斓的虹,总是格外让人怀念。其中有一种游戏,历千年而不衰,古今儿童都乐此不疲,它就是“过家家”。

“过家家”,就是模仿家庭和成年人的活动。它随时随地都可以玩,一人或几人玩也可以。战国末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生动地描绘了儿童过家家的情景。在柳色青青的小院中,在月色溶溶的湖岸边,又或许是在绿草如茵的旷野中,一群孩子围在一起,把尘土当饭食,用泥水当汤汁,用木头当肉块,他们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儿女,有的扮演客人,说着笑着“吃”着,好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孩子们模仿的天性跃然纸上。

孩子们不仅模仿家庭生活,还模仿大人的活动,诸如骑马、种瓜等等。李白在《长干行》诗中写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个清秀的小男孩骑着竹竿,扮演着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威风凛凛”地到处跑着,看到邻家小姑娘摘不到青梅,便用竹竿打下几粒青梅送给小姑娘,小女孩笑了,他也笑了。于是后人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中描绘了孩子在大人耳濡目染之下热爱劳动的情景。初夏,农家的男男女女都忙碌着。男人顶着烈日在水稻田里除草,妇女们干活劳累了一天,晚上也不能闲着,还要搓麻线织布。一群孩子不会耕种也不会织布,却也不闲着。他们扛起锄头,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普通儿童爱玩过家家,古代名人也不例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设礼容。”孔子家境贫寒,他就读的古代平民学校是当地民众议事和集会游乐的场所。每年春、秋二季举行大型的社祭,进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杀牲祭飨,载歌载舞,举杯祝酒,气氛热烈。孔子看见了就经常模仿,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过家家游戏是他学习礼仪的起点。

西汉刘向写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孟母三迁》:“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子居住在墓地边,学习祭拜,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居住在集市旁,玩做买卖和屠杀的游戏;居住在学宫旁边,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从小小的过家家游戏中,懂得了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教育儿子成人,不惜多次搬家,可谓用心良苦!她打造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典范,堪称天下父母的楷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
关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认识
古诗文中的“过家家”
图片欣赏
古人消暑三境界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