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傈僳族井干式建筑——木楞房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07 15:35:18

  约在5000——2000年前,傈僳族分几批迁徒到了“三江并流”地区。其中,最早来到迪庆香格里拉草原的傈僳先民“姐羌”和唐初从剑川北上迪庆香格里拉草原的部分施蛮和顺蛮,被南下的吐蕃大军封王并逐渐融合同化为今迪庆藏族的先民外,大部施蛮和顺蛮逐步演化为今迪庆境内的傈僳族。他们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形成了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居住文化,有建盖三坊一照壁的,也有建盖小厦楼房四平院落的,但主体上以木楞房和石墙房建筑居多。其中,维西傈僳族喜欢住井干式建筑木楞房;居住在金沙江流域的傈僳族支系“拉龙帕”喜欢住石墙房。我先介绍一下历史悠久的井干式建筑“木楞房”。

  千百年来,维西傈僳族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构建房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就地取材,适应自然环境的木楞房居室。木楞房的特点是冬暖夏凉,适宜于山区气候变化大的环境,且具有抗震防灾的功能。它可以在山坡上随形就势建造,一个村寨里房屋连成一片,空间布局和谐完美,错落有致。

  木楞房用圆木或方木将两头凿成榫口,按“井”字形的架构垛成。大多数用木板盖屋顶,有少数薄石板覆盖,现在用石棉瓦等盖顶的日益增多。为了便于通风采光,可以安置窗户。原先为单间的一层结构,后来吸取了其他民族的经验,逐渐改进为二开间或三开间,间架用横梁和骑马柱衔拉起来。一些地方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下两种式样的二层楼房:一种是上下两层都用木楞垛成,中间打楼板,形成楼上楼下居室的格局;另一种是下面一层多用来关牲畜或储存杂物,上面一层作为居室。维西县傈僳族喜欢住木楞房,香格里拉境内的傈僳族,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一般以木楞平板房、竹木结构笆折板房,土墙平房为主,一般为三间平房,中间置火塘,架一铁三脚,或立三个石为锅台,俗称“三锅台”。火塘除煮饭、烹茶外,兼用取暖。左右两间为库房和寝室。住房对面为畜厩,关养牲畜,储放饲草。解放后,山区傈僳族住房有了较大的变化,有仿效汉族和纳西族建盖瓦房的,除火塘外,还另设灶台。居住于坝区的傈僳族,一般均建盖楼房,建房形式和室内装修与纳西、汉族相近。傈僳族建盖房子要请尼扒看风水,要避开家长的属相,还有阳历的初五、十三、二十一日不能动土挖屋基的老规矩,一般都是互帮互助建新房,他们的习俗是盖完房头板后欢庆新屋落成。《盖房调》对于砍房头板、运回房头板、盖房头板的过程以及歌舞相庆的情况作了细致的描述:

  扛着斧头上高山  就像找蜂子一样/仔细瞧来仔细看  找到了又粗又直的大树/丝丝不弯路路直  是一棵做板子的好树子/把大树从太阳出来的方向放倒  再砍成筒子滚放到平坦的地方/先把两头截齐  再打上楔子把它绽开/一块一块的板子划出来了  一堆一堆地认真堆放好/收拾家什先回家  准备烟茶煮好酒/从村头走到村尾  挨家挨房去请人帮忙/公鸡不叫不上山  从山上把板子背回来/先请大家喝一盅盐巴茶  再敬上一锅辣花烟/歇息一阵子之后  爬上新房之上/拴好七十七道竹篾  把背回的板子盖上/新的住房盖好了  烧起大火满屋通亮/端出新酿的大麦酒  煮上新宰杀的火塘猪/手拿香脆可口的烤乳猪  吹起那悠扬的“菊律”/拉起那欢快的“吉芝”  弹起了动人的“起本”/唱起赞美新居的“目刮”  跳起喜气洋洋的“瓦器”

  傈僳《盖房调》,吹拉弹唱,歌舞飞扬,表现出一派欢乐的景象。傈僳族井干式木楞房源远流长,是干栏式房屋的分支和发展。据有关研究资料,商朝后期我国已使用井干式木椁,可知此类结构产生于商朝以前;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和江川县李家山先后几批出土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数千件青铜器,其中,有四件造型别致的井干式壁体青铜房屋模型,有一组为小巧玲珑的三合院,另一件鼓形贮贝器上铸有“井干式”雏形房屋。汉朝初期的官苑中建有井干楼。此后历代井干式建筑和建筑物延续不断。当代,井干式支撑、支护、支架设施在探矿、建筑、水下、电力和电讯等工程中广泛采用。由此,使我想起任何创新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有文化的人,文化并不等于文字,更何况傈僳民族是一个既有文化,又有多种文字的民族。他们是“三江并流”地区的最早开发者,傈僳族井干式木楞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和曙光)

责任编辑:和玉凤

上一篇:皮囊

下一篇:古老神奇的藏围棋“密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