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习俗拾趣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19 15:04:00

安永鸿 摄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新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准备“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噶莫帕玛历算法

相传,西藏的历法始于约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后来雅隆地区农业逐渐发展,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后,农民们便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年复一年,这种活动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庆祝,后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直到现在西藏林芝地区秋后麦子丰收以后人们欢庆节日,还可以看到这种物候历的延续和影响。

历法由来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语称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历法纪元。这种历法以猴、鸡等十二动物生肖纪年,排列次序与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纪初期,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族的传统历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这种与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经被译成藏文传入西藏。这年天上正好是阴火兔年,藏族历史上遂把这一年定为第一个60年周期纪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说所称藏历新年即从此年开始,藏语中对1027年雅称为第一绕迥,意为胜生年。所谓“胜生”是指时轮经中说的香巴拉的难胜法王传法的最后一年——1026年,故将次年定为“胜生年”。

藏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它和春节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几天。所以塔尔寺的僧众欢度藏历年的同时也欢度春节。从藏历十二月中旬清扫殿堂和自己的僧舍,准备礼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娄玛(又称席辫)、花卷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历同汉历一样也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

装扮与清扫

藏族人民所过新年节日,与汉族地区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12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藏历新年做储备。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为来年的吉祥如意。从12月28日起,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过屋内的抽屉,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

与火有关的准备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们,骑上马到“圣山”或视为干净之地的山上去,砍来柏香树枝,驮回家来,为过年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羔等,到 12月30日午前,各户要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各自田间,以备大年初一早晨点燃。在家里,妇女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

驱逐恶魔

接着,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糌粑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其他习俗

在藏区繁多的节日中,受到群众广泛重视的是藏历新年。了解西藏民间迎新年的相关传统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视程度。如农民在收割时将头次割下的青稞留下来作为欢度新年时献给神灵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头道奶打 出的酥油作为新年献给菩萨的供品。男人们打完场就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洁白、美观,每当这个时候亲友邻居们总是带着美酒前来祝福;妇女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将自己亲手纺织的氆氇拿到河边洗涤,亲友邻居们也要捧上茶酒,祝福这家主人藏历新年将穿上新的衣服……为迎接新年而举行诸如此类的大小民俗活动十分繁多,无法在此一一说明。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后一个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活动。

驱鬼仪式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年代,这种传统习俗虽已在许多方面淡化或简化,但它的主要内容还仍存在于民间。各宗教派别举行的这种仪式,他们虽都是从形式上借鉴民间的“固朵”但其内容大都与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结合为一体。他们使用各种金刚表演舞并举行驱魔送鬼的仪式,藏语称为“固朵尔”,意为甘九朵马,该活动都在当日的白天举行。

“古突”习俗

一年一度的民间“固朵”驱鬼仪式,人们要准备一顿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过去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晚餐大都喜欢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汤面片,藏语统称为“突巴”。送鬼这天的晚餐称为“古突”,因为其含有九种食物,如麦片、豌豆、面疙瘩、人参果、萝卜等。为了使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还特别选择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等。这些具有预示性特征的食物包进面团里,同面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面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先拿一团湿面并捏紧后揉擦自身的各个部位,嘴里还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里,我心上的苦难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气和晦气都请你带到大海的对岸。”然后又把粘满疾病和晦气的面团放到装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这一切进行完毕,家庭女主人亲自掌勺为大家盛饭,当有人吃出日、月、书本和佛像等形状的食物时,人们放下手中的碗,举起酒杯唱酒歌,向他们敬酒表示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头、火种和奶制品的食物时,大家对此纷纷评头论足,夸赞他们的性格像羊毛一样柔软、他的意志像岩石般的坚硬,对待别人像烈火一样热情,他们的心灵像奶子一样纯洁;吃出包有食盐、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状和木炭等食物时,人们规劝他们劳动时屁股不要像食盐般沉重,对人不能像辣椒一样尖嘴薄舌,别像瓷片一样好吃懒做,干活儿不能歪着脖子不行动,做人不能心太黑,并要求以上人们要用歌声表示防患于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状的食物时,大家哄堂大笑并提醒她们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纯洁;有一种称为“斯玛热果”的全身长满刺的食物,谁吃出它说明此人处处伤人无法和睦相处,为此要罚酒并让他学驴叫、狗叫等。最后每人将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还要说:“今天我让你吃饱喝足之后,让你带走家中所有邪气晦气等,你必须做到头也不回地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这一特别的晚餐。

饭后举行驱鬼仪式,由一人端起装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的人高举火把喊着“滚出来,滚出来!”把鬼驱赶到十字路口处,然后人们回到关闭的家门前,共同歌唱赞门歌:大门就是黄金的门,洁白的”香布”是天上的云;松儿石的门槛多美丽,如意树的门极亮堂。吉祥的大门朝向东,日月的光辉照满家;招财引福全满堂,福气上升高又高。我们赶走家中的鬼,邪气晦气全灭亡;干干净净回来了,请给我们开大门。大门打开了,门槛内已燃起了一堆火,从门外进来的人都要从火堆上越过,这时有人向他们泼水表示邪气都洗尽。腊月二十九日的传统驱鬼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结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备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糌粑、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围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糌粑、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法会,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拜年活动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持续三至五天。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门外高声祝福,里面的人听到,赶紧捧着“切玛”出来,互相问候:“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女主人健康长寿!)“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年年这样欢聚!)。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着,女主人提着披挂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喝三碗不准通过。

藏历初三敬奉“屋脊神”,这天,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向空中传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民间相传过年穿新衣有悦神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到东面的宝瓶山和西面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后,成群结伙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唱歌、喝酒、谈笑。

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法会。这一法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愿大法会延续而来的。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传佛教信众也到此添灯供佛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开耕之前,农人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去年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农人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连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按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