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抗战中的“一○一特遣队”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09 13:28:35

在英国殖民者进入缅甸北部以后,为便于统治,将生活在那里的景颇、傈僳、茶山、独龙等土著民族统称为“克钦族”,并颁布了《克钦山区部落条例》进行行政管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组成远征军于1942年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分别从仰光、同古一带退败至印度雷多和云南。同年2月,史迪威同意在印缅边境组建一支由缅北山地民族景颇人、傈僳人、傣族人、茶山人组成的游击部队,并指派他的老部下卡尔·埃夫勒上尉训练和指挥,这支部队就是一○一特遣队,也叫“克钦支队”。同年4月,埃夫勒率领仅有几十人的一○一特遣队进入缅甸。此前史迪威交给特遣队的任务是进入缅甸丛林,深入日军纵深,采用各种方法袭击日本人。

特遣队首先驻扎于印缅边境的纳济拉,埃夫勒在那里招募人员扩充部队,那里的景颇人、傈僳人、纳加人和败退的英国军人,以及部分难民前来应征。根据史迪威的要求,埃夫勒将这些人员训练成近似于今天所谓特种部队的丛林战士。鉴于这支部队对单兵素质的特殊要求,景颇人、傈僳人和缅北各民族的山地生存经验得到充分发挥。美国人在训练他们时发现,这些山地民族不太喜欢使用结构复杂的现代枪械,甚至对那些先进武器的使用和日常维修一筹莫展。但他们很快爱上了威力无比、能够开山炸石的军用炸药和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使用的滑膛枪。埃夫勒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战略机构办公室,后来美国政府应埃夫勒的请求,从尘封了80年的仓库中翻出500支斯普林菲尔德土枪,用于武装这支部队。

这些山地民族良好的野外生存能力,加之通过美国人的专业训练和现代军事装备,特遣队在短期内有了很大发展,1942年年底,他们训练出第一批200多名士兵,在完成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1月,埃夫勒派出一个由12人组成的特遣小组,从纳济拉出发赴敌占区建立根据地并破坏通往密支那的铁路线,从而拉开了这支部队进入丛林实战的序幕。27日,携带食品、武器弹药的特遣小组被空投到密支那以南一百英里的密林中,他们在丛林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没有被日军发现,两天后到达了指定区域。特遣小组分成六个小组,按两人一组分头沿铁路线安放炸药。当队员回到密林中时,身后传来的爆炸声炸毁了五英里的铁轨。

缅北土著民族的加入,给特遣队带来了古老而又实用的游击和猎杀方法,传统战法与现代武器相结合,使得这支部队如虎添翼,在丛林中游刃有余。他们用祖先流传下来的捕猎方法对付日本人,他们常常在日军巡逻队经常路过的小路两旁埋藏尖锐的竹签,当巡逻队到来时,发动突然袭击,慌不择路的日军通常会选择在道路两边躲避,扑进埋藏于草丛中密密麻麻的锋利竹签上,而这些竹签往往已经涂上见血封喉的剧毒草乌或者可以致使伤口在炎热的丛林中迅速感染的粪便。这些土著人则躲在大树上、草丛中坐享其成,向闯进陷阱的日本人交叉射击。进入这种伏击圈的日本人,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逃脱。有时他们也用猎取野猪的方法设置一些装有弓弩和绊索的陷阱对付日本人,他们甚至用土洋结合的方法发明了一种新的作战利器,“在一个5英寸的空心钉中,装一颗子弹和一个压力起爆器,当日本兵踏上这颗子弹时,子弹被引爆,钢钉就会穿透他的脚或身体,这些空心钉在日本人中间引起难以名状的恐惧”。战后,学者耿德铭先生将这些古老的战法在《滇西抗战史证》中总结为“滇西抗战中的傈僳打法”。

美国人也承认“景颇人、傈僳人和特遣队的成员有超强的密林生存能力,能够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工作”。据说有一次,美军一架运输机被日军击落,一名飞行员跳伞时落到了一棵高大的红木树上,他双臂已经折断,头下脚上倒挂在一百多英尺高的树杈上,被树枝划开的伤口鲜血直流。3名安全着陆的美国同伴无法营救他,正准备开枪打死他以结束痛苦的时候,一○一特遣队赶到了。他们娴熟地砍倒一棵小树,把它斜靠在红木树上当作梯子,飞快地爬上树梢,在树丛上跳来跳去,将飞行员救了下来。第二天,获救的飞行员和他的同伴一起踏上了回归纳济拉的路途。景颇人、傈僳人和缅北的土著队员用各种方法一共在密林中营救了200多名空军坠机跳伞人员。

除此之外,更让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特遣队成员的架桥技巧,只要有3至4个人,他们可以通过随身佩戴的长刀迅速砍下竹子或者藤条,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在30米宽的河流上横空架起一座能让所有队员穿过的藤条桥或者竹索桥。在情况危急之时,他们通常能够在半小时内砍倒参天大树架成独木桥,通过后又迅速拆掉它,很多队员在完成深入袭击任务之后,常常用这种方法成功堵住日本人的追击。

对于一○一特遣队的傈僳人来说,缅北的茫茫丛林简直是天然的食品仓库,他们知道丛林中哪些植物、野果能吃,哪些有毒,哪些能止血,知道用什么植物将游弋在天然河网中的鱼群熏晕后手到擒来,甚至能够活生生地吃掉发臭的水蝽,只要他们有足够的盐和火种,便可以在茫茫的森林之中消失几个月,这种强悍的山地生存能力使得一○一特遣队的袭击和战斗更像一种狩猎活动,而不是战争。

因为这些土著人外貌与缅甸人很相似,特遣队中的傈僳人和景颇人还承担着搜集情报和指示目标的任务。1944年8月,特遣队发现一个名叫摩达的缅甸小镇驻扎着1000多名日军,存贮着大量军用物资。特遣队迅速将此事报告了美国空军。随后,几十架战斗机携带爆破弹和燃烧弹准确攻击了这个小镇,彻底摧毁了日军的武器弹药库,并有200多名日军在此次空袭中丧生。

克钦支队的出色表现引起战略机构办公室的重视。战略机构办公室主任多诺文下令将特遣队每月的经费由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至滇西反攻期间,特遣队中的景颇、傈僳等土著成员已经发展至10000多人,美国人500多名。在3年多的缅北丛林作战中,特遣队取得了辉煌战果。它们一共消灭了5447名日军,并造成至少10000名日军受伤或失踪,而他们自己才损失了184人。由这个伤亡数字的比例,完全能够看到缅北各民族的山地作战能力。

后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竹筒故事。战斗后统计敌方伤亡人数时,特遣队几乎每次都能报出准确的数据,尽管史迪威对特遣队的战果深信不疑,但他对他们报出杀死日军的数字如此精确产生了疑问。一次,他问一名特遣队成员怎么能够对日军的死亡人数有如此精确的统计,这名战士打开拴在腰间的竹筒,从里面倒出一些看上去像黑透的干果一样的东西。史迪威困惑地问道:“这是什么?”这个土著人答道:“日本人的耳朵,每2个1份,数一数就知道杀了多少日本人了。”史迪威惊讶地发现,每个特遣队员腰间都有一个装耳朵的竹筒,他顿时对这支英勇善战的丛林作战部队肃然起敬。因此,特遣队受到了美国陆军总部的表彰,表彰的战斗功勋内容摘录如下:

该嘉奖令由美国总统授权的第9396号命令(sec. I.WDBul. 22, 1943)取代了第9075号嘉奖令所注明的下列单位的证明文件,在1943年WD通告333的第四章引证的条文中。是以美国总统的名义对战斗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嘉奖。

总参谋长: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少将及代理副官:爱德华F威特塞尔

该文件为真实的副本

美国陆军少将、副官:KENNEIH G.WI

101部队突击队从1945年5月8日至6月15日在缅甸中部掸邦的腊戌、宾德亚、罗列姆的战斗中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由300多名美国陆军101部队的突击队官兵主动请求组织领导一支当地人的部队去消灭1万平方英里内的日军。在此次战斗中打垮了东面战线上的日军第15师团,并打退了敌人的反攻保卫了史迪威公路的安全。

虽然101部队突击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情报工作和游击活动,但也承担陆军特种部队的任务,去消灭敌人后方坚固防御阵地中强大的后备部队。这支美国陆军101突击队的官兵,是从缅甸北部的克钦族中招募的3200名人员,组成4个营进行训练的。101部队突击队主要战略任务是穿插大约由1万名日军组成的防线,打击和消灭这些敌人,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克钦突击队”。101部队克钦突击队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在整个战役中,对日本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的富有作战经验的日本老兵进行不断的进攻和打击。

101部队克钦突击队轻装上阵,装备中的重武器只有迫击炮,其余的武器装备和物资都靠空投补给,敌人除了在人数上有3比1的优势外,还有充足的物资和大炮、坦克等武器,并有精心构筑的坚固阵地和汽车运输线。101部队克钦突击队采取游击战和正面进攻的战术,在整个战役期间不断与敌人战斗,勇敢地消灭敌人,挫败了敌人的士气。在突破腊戌日军防御阵地的残酷的战争中,400名101部队克钦突击队在火炮掩护下向700名日本兵发动进攻,战斗持续了12小时,仅以7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了281个敌人。

尽管敌人的防线有战壕和碉堡,但是经过10天不懈的攻击,101部队克钦突击队拿下了交通枢纽罗列姆。在随后最危险的丛林战中,101部队中由3200名克钦人组成的4个营,以绝对的丛林战优势获得了胜利。在此次战斗中,101部队克钦突击队表现出非凡的英雄主义。在1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他们与1万名顽强的日本士兵迂回作战。在此次战役中虽然有37名克钦战士阵亡,但消灭了1247个敌人,并占领和摧毁了4个大型军需品仓库,破坏了敌人的汽车运输线,摧毁了敌人的通信部队及其设备。101部队克钦突击队在战斗中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立下了辉煌的战功。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体现了美国武装部队的最高传统,特此嘉奖。

1945年11月16日

1943年春,美、英同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对日军发动反攻。为准备同盟军在中国对日作战建立基地,中、英、美三国政府商定,以中国军队为主,配属美、英军各一部,发动缅北滇西作战,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雷多)和敷设输油管。10月,中国驻印军从胡康河谷向南反攻,至1944年5月,中国政府组成的第二次远征军队渡过怒江,形成两路夹攻之势。战至1945年3月,缅北日军被盟军击溃,缅甸战事基本结束。1945年4月初,一○一特遣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缅甸八莫解散。(李贵明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1、《神秘的“美国-克钦族”别动队》,(美)拉尔夫·依·亨德尔逊著,席林生译,《环球军事》2002年19期;

2、《滇西抗战史证》,耿德铭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