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少数民族民间歌谣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03 10:31:26

一、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内容

(一)反映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

1.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其不同的劳动形式,这在其歌谣中也有所体现。如锡伯族民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 ,猎队满载凯歌归。”反映了锡伯族人民打猎的场景。

2.反映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甘肃保安族的《大山背后山靠山》,歌唱男女追求真挚的感情的勇气。再如流传于广西壮族的民歌“夜深坐灶边,哥现在眼前。拿炭画哥像,低头细声喊。”反映了小女子的爱恋情怀。

3.反映妇女的生活。如流传于宁夏回族的《小媳妇》,反映了旧社会回族童养媳的苦难生活,不但挨饿受冻,而且还要受到公婆的打骂和小叔小姑的欺凌。

4.反映百姓的凄苦生活。如宁夏回族的《拔兵小曲》,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抓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又如反映藏族人民被奴隶压迫的歌谣:“只因唱了一首歌,脖颈上套上了枷锁,要问歌词是什么,枷锁上面写着!”

(二)反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流传于海南黎族的《哭妻歌》,唱述了丈夫对亡妻的思念和悲伤,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地方特色。再如流传于内蒙蒙古族的《天鹅》,用天鹅和大雁比喻远方的客人,表现蒙古族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白色的天鹅白天鹅,低飞盘旋落在芦苇荡。尊贵的客人从远方来,围坐欢饮到天亮……”

(三)赞颂、猜谜以及哲理民歌

如家喻户晓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反身农奴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赞扬。再如流传于内蒙古的蒙古族民歌《龙梅》,用重叠和对比的手法说明只要夫妻恩爱,日子再苦也是甜的哲理。其他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一)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有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创造出来的歌谣也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上如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回族的“花儿”等。内容上则包括劳动歌、情歌、颂歌、哭歌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二)浑然天成,朴实无华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谣大都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少数民族人民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因此有浑然天成,朴实无华的艺术感。苗族民歌“哥一声来妹一声,好比先生教学生。先生教学还有本,山歌无本句句真。”赞美的就是少数民族歌谣这种真挚、浑然天成的特色。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少数民族歌谣的又一艺术特色是擅长使用赋、比、兴、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这里选几样为代表阐释。

赋,即平铺直叙。如布依族民歌“苦,苦,苦,三年两头苦。百姓肚子空,官家米生虫。好田无人种,白骨不胜收。”开门见山,表现百姓的困苦生活。

比,即比喻。如布依族民歌“隔了一天不见妹,好比吃饭断油盐。”用断油盐比喻男女相思情切,贴切自然。

兴,即托物起兴。如侗族民歌“三月里,天气好,一对蚱蜢跳得高。布谷、布谷高声叫,人们快播种,季节已来到。”中用蚱蜢来呼吁人们抓紧农事劳动,富有情趣。

(四)形式多样,富有韵律

少数民族歌谣结构固定,篇幅自由。如布依族歌谣有五言体、七言体、自由体三种固定格式。但篇幅上少则十几行,多则数千行,讲求意尽为止。

其次有固定的韵律形式,使其便于流传,富有音乐性。如壮族的“欢”喜欢押腰脚韵。

几千年来,勤劳朴实的少数民族人民用其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歌谣,为后世的歌谣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为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作者:贾冬梅)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