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若乡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竹玛 发布时间:2022-08-19 10:07:42

滇藏茶马古道霞若乡粗卡桶格里甲朗段地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受保护区的保护,至今仍保存完好,是格里村民小组的夏季牧场人马驿道。为发掘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价值,采撷可供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形成霞若乡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一、滇藏茶马古道概述
滇藏茶马古道形成于唐朝,兴盛于明清,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与南昭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唐代,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680年左右,吐蕃势力抵达今天的迪庆地区,主干道线“甲朗”在拉萨藏语中是通往汉地和印度的大通道的意思,在迪庆藏语中,“甲朗”还可以引申为通往汉地、印度的路和茶路、大路、官道之意,所以藏语的“甲朗”较之于汉语的茶马古道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吐蕃势力抵达迪庆后,在今天的维西县塔城镇建立神川都督府,管辖范围包括今迪庆州,丽江市区及玉龙县,怒江州兰坪县,大理州剑川县、鹤庆县及四川省盐源县一带,并在金沙江上架设了铁索桥,被称为吐蕃铁桥或神川铁桥。为了巩固新占领地区,进攻南昭,继续向东拓展,吐蕃凿通了一条以神川铁桥为中心的滇藏交往大道,之后随着其势力扩展,这条古道也延伸到了洱海地区,这便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雏形。
滇藏茶马古道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或维西、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洛隆、工布江达、拉萨,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长达3800多千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等地是滇藏茶马古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云南内地的商人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香格里拉、德钦等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他牲畜、土特产、药材等运至丽江、大理、昆明等地销售。
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始存在的滇藏茶马古道,最初因军事需要。相传766年,吐蕃与南昭王阁罗凤联合了20万兵马,分兵三路准备进攻成都,欲在成都建立东府,为此,吐蕃军队在横断山脉艰难地开辟了几条栈道,用于输送军队。
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与吐蕃的贸易不但没有间断,反而因大理国与宋朝建立大型的互市而有所扩大,吐蕃从贸易中获得用以制造农牧工具、刀具的铁以及茶叶、布匹、糖等商品。吐蕃在南昭设置官员,向白蛮、乌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获得长足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北宋后期(1119年),麽些人(今纳西族)取代了大理国在吐蕃的贸易地位,与吐蕃直接建立贸易往来。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麽些人首领被赐以木姓,次年被任命为丽江知府,此后历代木氏土司开始上百年的商贸活动,滇藏茶马古道的商贸进一步兴盛。  
二、茶马古道霞若乡段简述
霞若,藏语意为“岩厦下”,唐末后期,这里成为滇藏茶马互市的中转站。霞若原有一户人家是当地最早的住户,叫霞若达。霞若达有广阔的土地,光粮仓就有5个,还有手工作坊,生产藏族乌拉靴等,还有骡马百匹,往返于滇藏茶马古道,把拉萨的各种药材、牛羊皮运至丽江、大理,把内地的瓷器、各种生活用品、茶叶运至拉萨。
据史书记载,德钦县阿墩子是茶马古道重镇,是内地茶马互市的必经之地,也是由滇入藏的咽喉,清代以后因贸易的发展和其重要的军事地位而深受重视。内地所需的山货、藏货(黄金、鹿茸、熊胆、虫草、贝母、秦艽、珊瑚、珍珠)和涉藏地区所缺的茶、糖、布匹、铁、铜、木器具等均要在这里集散。霞若在滇藏茶马古道时期成为途经德钦县阿墩子的主要通道。滇藏茶马古道丽江至德钦县阿墩子这段,除丽江过金沙江,经桥头(今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中甸(今香格里拉市)、尼西,再过金沙江到奔子栏,再北上至阿墩子这条主干线外,还有另外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沿金沙江北上,经巨甸、塔城、拖顶、霞若,翻格里雪山到奔子栏,与第一条路交汇北上,抵达阿墩子;另一条是从塔城翻越栗地坪雪山至康普、叶枝、换夫坪,再到德钦阿墩子。从塔城翻越栗地坪雪山至康普、叶枝、换夫坪,再到德钦阿墩子这条路地势险要,经常会发生骡马坠江事件;丽江过金沙江,经桥头(今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中甸(今香格里拉市)、尼西,再过金沙江到奔子栏,再北上至阿墩子这条主干线高寒缺氧、山高谷深,还要两渡金沙江,所以其中路线较短、又好走的便是经巨甸、塔城、拖顶、霞若,翻格里雪山到奔子栏,再北上阿墩子这条路。这一带地势平缓,物产丰富,水量充沛,沿途不用担心没有足够的粮食、饲料,也不必受渡江之苦,所以大部分马帮队伍选择走这条路进入德钦县阿墩子。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

上一篇:古玉器与玉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