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李朝全所著《文艺创作虞国家形象》一书。 本文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李朝全授权新华网教育频道百家讲堂栏目刊发。本文观点与本网观点和立场无关。 文艺作品,特别是那些流传甚广、迎合读者期待与需求的作品,对西方人形成关于中国的印象、感受、认识等起到很大作用。西方人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有关中国主题的,既有被译介过去的中国作品,也有由西方人直接创作的。 一、西方人通过中国的文学艺术了解中国 中国人使用的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口语和书面语之一,是"最复杂、最难懂、最笨拙的思维工具"。西方人对中国作品的接受,大多基于西人的译作,而这种译作因对"汉语"带有严重的误读必然存在诸多的缺陷。 西方人阅读中国作品,主要目的是要借此了解中国人历史和现实的生活状态、奇特的社会习俗。儒莲说:"最好是翻译中国的作品,……这些作品能使我了解中国人的历史、宗教、习惯、风俗和文学。" 中国的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物对生活和格调的"乏味夸张",一切事情都讲究一定的仪式,都有严格的礼俗规范,人物的生活矫揉造作、循规蹈矩。西方人由此认为:现实中的中国人可能也是呆板不化、亦步亦趋、中规中矩、缺乏血肉情感的。 在西方人眼中,《金瓶梅》讲述的是"商人西门庆和他的六个老婆的故事,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该书内容的主要部分";《红楼梦》则讲述"一个荣耀高贵的家庭被剥夺了长期以来所享用的皇帝恩赐而最后衰落的故事"。这类题材的小说带给西方读者的印象是:中国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男人都妻妾成群,女人不仅要服侍丈夫,还要照顾公婆、小叔、妯娌、小姑和孩子们,她们妒忌心强,相互勾心斗角。而小说角色流行使用敬语和谦词,则被西方人看成是中国人生性做作、虚伪的表现。 对于中国戏剧,诸如《琵琶记》、《汉宫秋》、《赵氏孤儿》、《西厢记》,尽管西方人也承认这些作品剧情跌宕,细节优美,表现简洁、明晰、自然,风格独特,对了解中国习俗和生活很有价值,中国人演技超凡,灵活敏捷等,但是,"总体而言,他们认为中国戏剧粗俗、造作"。中国人的幽默被认为是猥亵下流,中国人的笑话则鄙俗不堪。? 对于中国诗歌,因为中国的诗人"内心深处没有太多的宗教激情可以宣泄",在表达超凡世界或上帝的意志方面无能为力,所以西方人认定中国诗人缺乏灵气和深度。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电影的接受,西方人热衷于发现"铁幕"后中国人僵化、落后、残忍、愚昧、野蛮不开化、专制不自由等负面特性,关注中国神秘的"功夫"、武侠、奇异而压抑的爱恋情感,注意的是其中所表现的各种独特的习俗。换言之,西方人是按需接受,从自己的接受心理定势出发来选择中国的文艺作品,并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加以阐释和理解。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