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喜看兴隆新面貌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0-23 17:39:45

  深秋十月,阳光灿烂。记者回到家乡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兴隆村打芝坝,只见宽敞、整洁的通村卫生路两旁的树上结满了果实,整齐的民房在道路两旁排列得错落有序。不远处,反季蔬菜大棚里一片青翠,各种蔬菜长势良好。

  正在稻田里忙活的和克红大妈告诉记者,她家今年种植了四亩多水稻,这两天正在收割,打下来估计有5000斤左右。按现在的市价,收入5000来块钱不成问题。回忆起过去,和克红大妈说:“那时候只能凑合着对付温饱,全家老小都挤在一小所木楞房里,我结婚时还欠了集体的一大笔债……现在,家里盖起了四合院,把厨房、客厅、卧室和粮仓、禽畜圈都分开了。还养了100多只土鸡、20多头生猪,加上种庄稼的收入一年下来怎么算也有两三万元的进账。”

  记者清楚地记得,过去村里的那条路是最让人头疼的,每逢下雨天,猪屎、牛粪和着稀泥,让人寸步难行,污水随着道路流进了村民挑水的水沟里。道路两旁都是齐人高的茅草,父辈们说村头时常会有狼出没。弹指一挥间,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兴隆村变了模样。

  年近80高龄的石奶奶拉着记者的手说:“要谈变化最简单,记得八十年代初我们就靠吃鸡蛋补营养,很多时候还要用鸡蛋换点白面和油,现在生活好了,连肉都不想吃了;穿戴上,我们家五个娃娃,衣服是大的穿小了,小的接着穿,现在好衣服给别人都不要;思想上过去对村子外头的事情一点都不关心,现在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一定要看,连外国的事我们都知道;村容村貌上,过去只听说城里有沥青路面和水泥楼房,现在柏油路修到了我们村口;过去住的是木楞房,现在村里有好多家都盖起了小洋楼,赶街都穿皮鞋、挎皮包喽。”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他是1978年来到这个村子的,那时候吃的都是包谷饭、烧洋芋,难得吃上一顿白面,现在白面、大米吃腻了,不时蒸上一顿包谷撒撒饭反倒成了调节口味的稀罕物。

  兴隆村村委会主任陈继红告诉记者,近年来,兴隆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之路,全村在粮食稳产增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生猪养殖为龙头,以干果基地为重点,以农副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链。去年全村575户人家共出栏生猪3000多头,销售板栗20多吨,核桃近200吨。村里特有的野生黑木耳在市场上很畅销,每市斤卖到了200多元,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里增收了60多万元。随着油路通车,村里的许多年轻人还买了微型车搞起了运输,司机青华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从家里出发到县城跑一个来回,平均月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比起以前在家种田或出去打工,收入既稳定也高多了。

  去年,全村在外工作和打工的村民自发捐款为村里修建了1000多米的卫生路面,在春节期间村里还组织了文艺晚会、篮球比赛、乡土游戏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活跃了乡村文化,和谐了乡风。

  如今,兴隆村家家看上电视、用上手机,走上了致富路,算上经济账,连种地也讲究原生态了。随着 “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兴隆村又将掀起新一轮新农村的建设高潮,兴隆村旧貌换了新颜,还将穿上盛装……

  像兴隆村这样,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村寨,仅仅只是迪庆高原30年来变迁的一个剪影,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落实,势必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火如荼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以更快的步伐迈进。(记者 石显尧)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