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纳一家三代人的婚礼变迁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1-06 15:26:13

  自古以来 ,婚礼是中国老百姓力求办得最好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婚礼从两片大肥肉、一锅杂锅汤为主菜,到婚纱摄影、丰田轻驰的演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旺池卡老村四世同堂的桑纳一家三代人的婚礼展示了一个时代变迁,也见证了香格里拉县农牧民生活30年来的巨大变化。

  马江参两兄弟的婚礼

  以吃饱饭为婚宴主题

  镜头一:牙缝里挤出一锅杂锅菜

  1961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在建塘镇旺池卡新跃社生产队的农田里忙碌了整整一天的马江参歇工回家,便在母亲桑诺布晨的张罗下匆匆洗了一把脸,换上半旧的楚巴。作为桑纳家族的长子,17岁的他将在这一天迎娶同镇格登村的姑娘春追。

  社里同时歇工的村民已经忙开了,在大院里生起的篝火旁不时有说笑声传来,更诱人的是空气中阵阵飘来的饭菜香。马江参闭上眼睛也能猜出大锅里的内容:洋芋、粉丝、排骨、白菜,还有摆在迎亲桌上的几盘糕点、瓜子和2袋水果糖,那是他的母亲大半年东换西凑找粮票、肉票等从供销社买来的。

  这一顿结婚饭是社里的大人孩子们都盼了许久的盛宴,等新娘春追的送亲队伍踩着满脚的稀泥喝下迎亲酒,再面对毛主席像鞠躬后,又累又饿的马江参便和乡亲们便一起热热闹闹地扑向了饭桌。“这在当时可是社里最好的饭菜了,我父母勤挣公分省了好几年,又筹备了好几月,结婚当天,我只给了春追一件礼物,那就是悄悄藏在怀里的一把水果糖。”如今已经当了爷爷的马江参如此回忆。

  当时生产队里要求社员集体同住,一般一幢房子里住着三四户人家,新婚夫妇没有喜房。洞房花烛夜,新娘春追吹灭屋里的松明,在横七竖八地躺着3户人家的藏房大堂地上撑开氆氇,听着各种各样的鼾声思绪万千地进入了梦乡。

  镜头二:养一头瘦猪往供销社交了一半

  时光飞逝到1979年,马江参刚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小弟马新国在家里举办婚礼,家里杀了一头猪招待了一天的客。

  马江参回忆,当时的婚礼以大肥肉片子为主,为孩子办婚事,父母总得提前一两年养一头猪。“从猪仔到成年猪,要花一年半载的,人都吃不好,更何况是猪呢?所以养了一两年,猪还是瘦瘦的,个头也不大,家里杀的那头猪,还往供销社里上缴了一半。”

  改革春风刚刚开始吹到雪域高原,旺池卡新跃社村民离开集体住房各住各户,还没几幢像样的房子,低、矮的土墙被雨水冲刷出了缝隙,牲畜常趁人不备钻进厨房。马新国的新房就是哥哥马江参家堂屋侧面用木板隔出的一个小间,唯一的家电是一台小型的半导体。“我花近20块钱,给弟媳妇买了件毛呢料外套,那是社里新人穿的最好的衣服。”马江参说。

  马红英的婚礼:

  黑白电视里的孙悟空是婚礼上的明星

  1988年一个阳光温暖的冬日,旺池卡老村的桑纳家被笼罩在歌舞和欢笑声中,马江参的女儿马红英与同镇打拉村的孙诺次仁共结秦晋之好。

  一大清早,马红英就被亲戚朋友们拾掇了个干干净净,女伴们嬉闹着将一根烧红的铁筷子把她刘海儿卷弯了,那可是当时时髦的象征。新衣服、新被褥、新皮鞋……18岁的马红英戴上从城里借来的金银首饰,往脸上擦上半指甲盖大小的百雀灵香脂,沉浸在被暂新包裹的欣喜中。随着一阵欢悦的蹄声,新郎孙诺次仁的送亲马队便伫立在了门口,看到他身上穿的那件金边藏式坎肩,从窗口偷偷张望的马红英便悄悄红了脸,他的那件和自己穿的这件绣花边的紫红色藏式外套就是和孙诺次仁相见那天互送的礼物。

  婚礼的待客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果、零食。然而,比这一切更引人注目的是堂屋里的那台黑白电视机,屋里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就是被这个“小匣子”里热播的《西游记》给吸引住的。“我们家那台电视机是村里的第一台,当时能接收两个频道,那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是我孙女婚礼上最受人关注的,婚后家里还整整热闹了几个月。”80岁的桑诺布晨说。

  当时的马江参已经是迪庆州电力公司的驾驶员,土地承包到户时家里分到的23亩土地里种出的粮食装满了家里粮柜,家庭月收入在300元左右,一幢底层养畜、第二层有4间宽敞房间的新房子在村里颇显气派。“女儿的婚礼是完全按照我们村的婚礼习俗进行的,整整欢庆了3天3夜,家里交几块钱屠宰税杀了两头肥猪,晚餐整9样菜,用了4000余元。”春追说。


  拉茸央宗的婚礼:

  婚纱照、驾丰田车,藏人也要秀一把

  “那个场面跟我们那个时代一比,简直是天上地下。”马江参如此描述孙女拉茸央宗在今年举办的婚礼。当天,孙女拉茸央宗特地从城里化了个新娘妆,刚从缀满鲜花的丰田花车里走下来,便把老当益壮的曾祖母桑诺布晨乐出了泪花:“啊嘛嘛,珠牡王妃就该是我家宝贝这个样子了。”婚宴就设在家里,宴席上摆的是八晚八碟,糖果9种,光酒就有米酒、青稞酒、红酒、啤酒4种,跳舞、唱歌、说笑……3天3夜狂欢的耗费近3万元。

  在结婚前两个月,拉茸央宗便与未婚夫马永林到县城里的“薇薇新娘”婚相馆里照了一套婚相,婚纱照分为藏装、古装、宫廷、婚纱4种风格,消费4000多元。马江参说,就近两年来,村里才时兴到有新人去照婚纱照。以往,藏族新人在众人面前搭个腔都要脸红,连张简单的黑白照片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婚纱照了。“马江参与妻子春追的第一张合影是80年代初期在昆明圆通公园门口拍的,当时他们都有了两个孩子,可照相时候还是颇感别扭;女儿马红英与丈夫孙诺次仁的第一张合影则摄于90年代中期,照片上,他们携手捧起鸡足山初升的太阳。”“我们两口子拍这张照片那个时段,家里就真像我们手中的太阳一样一天天火红了起来。”马红英说。

  如今,桑纳家年收入近10万元,去年刚落成的藏式3层碉房耗资近60万元,藏式传统雕刻与家具相得益彰,冰箱、液晶电视机、全自动洗衣机等家电,甚至农用拖拉机、东风装卸车、家用轿车也悄然进入了这个4世同堂的藏族家庭。马江参诚恳地对记者说:“以前结婚怕别人吃不饱,现在结婚怕别人吃坏了胃,新农合让咱看病不再难,高龄老人补助让我妈头一回有了‘工资’,买台拖拉机有补助,养头母猪还有保险,改革开放这30年,是惠民政策一年得到落实的30年,在共产党鲜红的党旗下,咱们勤劳的藏家人真正过上了好日子。”(记者 杨翠海)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