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小康生活对云南农村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然而现实比梦想更美好。改革开放3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0元增加到2007年的2635元,增加了20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3元增加到2637元,增加了22倍多。 30年间,“不够吃”从现实成为记忆;30年来,烟、糖、茶、胶、菜、果、花、畜牧等特色农业筑起的绿色经济板块,在红土地上印下了抹抹亮色,成为闪亮的标签,贴在了云南农业的封面上;小轿车、空调机、电脑、移动电话、高档乐器、微波炉……开始成为农民的新时尚。 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场春雨把“大包干”这种简单明了的分配方式传到了云岭山乡。它带着农民的创造,带着农民对自主经营土地的渴望,迅速在全省形成燎原之势,成为我省农业生产力喷薄迸发的突破口。此后粮食产量步步登高的喜讯源源传来。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864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546万吨,粮食由长期需要外调到基本自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云南人不满足,发展才是硬道理。激荡30年,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始终是云南农业继续前行的主要动力。面对艰难,面对农村出现的种种矛盾,省委、省政府不回避,不畏难,始终旗帜鲜明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3000万农民告别了延续千年“皇粮国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山、还林、还权、还利于民;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一场场农村改革的大戏,一次次激荡着农民的心田,释放着广袤田野的生产力。 富饶的热土成为了云南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构筑绿色经济板块的广阔舞台。在跌宕起伏的市场风雨中,用工业的理念谋划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之路,实施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境界。烟糖茶胶等传统优势产业迎着市场风雨,展开了资源重组、产业整合的大变革,起步时散乱低效的产业发展形态向规模高效蜕变,烤烟、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居全国第一,甘蔗、橡胶种植面积与产量全国第二,成为撑起农村经济火红一片天的骨干产业。新兴的花卉、蔬菜、马铃薯、咖啡、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一萌芽就朝着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迈进,如今已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花卉登上了中国第一鲜切花大省的头把交椅,并大举走出国门,绽放40多个国家和地区;咖啡成为中国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基地;蔬菜从零星分散的“副业”一跃成为种植面积达800多万亩,产值过百亿的“大产业”;马铃薯从人们充饥的“杂粮”,发展成为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新亮点;而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超过2000多万亩,产值突破60多亿元,成为了中国干果生产大省……特色农业给云岭山乡添上了一抹抹亮色,崛起为新的经济板块,释放出强大的产业效应,成为三千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在农业的大跨越、大发展中,夯实发展的基础始终是我们不变的信念。大幅度增加投入,在农村治水、改土、通路、通电,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从1.4亿元增加到350亿元,增长247倍。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万顷粮田排灌自如,让山地农业大放异彩。全省先后建成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农田3000多万亩,水库库容从51.8亿立方米增加到106亿立方米,2312万农村群众解决了饮水安全。重重大山的阻隔使散落高原的村寨落后闭塞,改革开放让万千农民走出大山的渴望变成现实,如今全省行政村通公路率已达99%,延伸到深山峡谷的乡村公路,带去了滚滚车流,打通了闭塞的山乡。通电工程,尤如星星跌落峡谷,结束了无数云岭山村漫长的黑夜,全省行政村通电率已达99%。沼气、改厕、改灶等民生工程燃起了农民群众的新生活。(来源: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