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传承民族文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1-28 09:59:51

  初冬的独克宗古城金龙街31号,明媚的阳光照射着二楼走道,一群学生正在绸缎上聚精会神地描给着,在这个今年成立的香格里拉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与保护协会创作基地里,又一幅价值超过10万元的唐卡画诞生了,这幅名为“四臂观音”的唐卡凝聚了大家的心血,也见证了协会发起者、志愿者们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四臂观音唐卡局部

  香格里拉文化是世界的共同财富

  香格里拉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与保护协会的发起成立,正应验了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协会的发起人,也是目前主要的注资人、理事会理事长扎巴格丹先生,曾在迪庆州民委当过公务员,后来他又到奥地利经济学院进修深造。扎巴一直以来从事香格里拉旅游开发,可以熟练地听、说、读写汉、英、藏、印度语等。多年来,他广泛结交海内外关心藏区的朋友,致力于家乡的民族文化复兴活动。他拿出自己旅游从业的收入,资助过多名村里的孩子到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丽江市,系统地学习藏文、绘画、缝纫等专业知识。

  前年开始,扎巴所在的康巴商道旅行社资助了加拿大作家Jeff Fuchs的新书《茶马古道》的采风活动,该书目前由加拿大Penguin Group 出版,描写了作者在游历和考证茶马古道时,和协会创办人扎巴格丹精彩的经历。扎巴和Jeff Fuchs交流中发现,外国朋友对香格里拉的多元民族文化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香格里拉地区有着许多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外来文化有可能对本土文化带来冲击。扎巴反思认为: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保护平台,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族文化财富,让这些香格里拉的宝贵历史、精神、文化财富代代薪火相传。

  远在北京和上海的图丹卓噶、平措扎西,他们一个在国际大公司任部门经理,一个经营着涉外旅游企业。当他们听到好友扎巴要建立协会时,就主动要求作为协会的另两位发起人加入。图丹卓噶说,她为了协会的工作,自己给自己“提前退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协会的工作中去。一年中大半时间,她都呆在独克宗古城里,协助扎巴开展协会的日常工作。

  新成立的协会把挖掘、整理香格里拉多元民族文化作为己任,制定了三年规划项目和目标:设立唐卡艺术教室、招收有天赋的学生,聘请资深、才华出众的教师。进行藏族民间诗歌、音乐、舞蹈收集和传播。开展手工艺品作坊和群众性制作体验。扎巴说,用三年的时间,把协会建设成一个初具规模、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中心,在保护和传承活动中,引领潮流。同时,逐渐把协会办成藏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意中心。为了开展好协会工作,三位发起人前后投入上百万元的资金,建造协会创作基地,聘请民间艺人,招生免费学生,来做这个滇西北为数不多的非政府非赢利民间组织。

满、汉、蒙、藏各族和睦相处

  光大香格里拉唐卡艺术

  协会成立后,今年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香格里拉唐卡工艺的传承工作上。从唐卡学员的招聘、唐卡画的传习、对外展示交流等方面,中心都做得很顺手。

  协会的唐卡艺术中心老师克珠,从6岁起就学习唐卡画的技艺,后来,十世班禅大师十分关心唐卡艺术的传承,创办了唐卡艺术中心,为此克珠在大师的关怀下,又跟一流的唐卡老师潜心学习了6年时间。作为协会的骨干会员,克珠和扎巴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东旺乡、德钦县奔子栏镇招收了7名唐卡学员。学员都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对唐卡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学习不需要交任何费用,协会为他们提供住宿和饮食,每月还发给她们一定的生活费。

  唐卡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瑰宝,通常描绘佛像、宗教故事等,也有一些表现社会生活的作品。克珠说,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唐卡很多都不注重文化内涵,制作中用简单的画布,一般的涂料,在短短几天中就拿出去销售。协会的唐卡制作采取了严格的传统制作方法,他们先要在画布上反复用人工刷上几十道的朱砂等背景原料,在太阳下风干,直到画布平整、坚硬如牛羊皮一样,才能使用。协会的唐卡颜料中有黄金、珊瑚、琥珀、水晶石、树脂等30多种名贵的矿物质。为了让它们能很好的融入水,协会的老师和学员们,还得用手工反复地研磨,花十天半月晒干后备用。

  “5.12”地震后,四川眉山寺倒塌,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组织的“巴蜀力量”基金会为了抢救民间传统文化,决定重修这座唐代古寺。闻讯后,协会发起人图丹卓噶动员做服装生意的朋友徐芳一起赞助10万元唐卡制作原料费,委托协会制作一幅观音画,代表香格里拉干部群众对地震灾区重建的支持,作为古寺的永久文化珍藏进行捐赠。

  克珠带领学员们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这幅有特殊意义的唐卡。唐卡选用了西藏生产的绸缎,从尼泊尔、印度采买来绘画用的原料,仅金粉就用了5公斤。近日,全长3米,宽2米,重达10公斤的“四臂观音”唐卡已送往眉山寺。唐卡中特意描绘画了汉、藏、蒙等民族融合相处,生活在莲花盛开、万物欢腾的新中国的图景。图丹卓噶说,这次捐赠唐卡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宣传香格里拉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地了解唐卡艺术的魅力。

图为捐赠四川震后重建、价值超过10万元的“四臂观音”唐卡。

  国际交换生的一日

  协会的文化传习活动,也吸引了许多中外爱好者。 8月初的一天,就有30多名外国朋友,在协会创作基地参观唐卡制作。平时里也有一些外国留言生,独自到协会基地,在那里吃、住、学习。

  Sam是云南民族大学的国际交往留学生,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小伙子。他在美国时就喜欢世界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这一次他慕名来到香格里拉,在协会的帮助下,向独克宗古城的民间艺人学习民间歌舞。Sam专门购买了一把古色古香的弦子。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就在协会的院子里表演开来,一边拉着弦子,一边用地道地唱藏歌。演唱后,他解释歌词大意是:“早上去山上烧香的地方,老人小孩子很多,大家共同祝福生活更美好。晚上去跳舞的地方,小伙姑娘很多,他们盼望日子更甜蜜”。

  Ashleg则是来自一名瑞士的留学生,她显得很腼腆,静静地坐在楼下画室里学唐卡的线条基础。她让老师起了一个叫扎西拉姆的藏名。每当她认真描出一幅人物头像,就马上到二楼向克珠老师请教,在老师对她画不好的地方“狂轰乱炸”时,小姑娘就懂事地膝坐着,双手背在身后,洗耳恭听。Ashleg还抽空去过赤尼村社区文化中心,了解村民干活、养牛,为她的唐卡绘画找到了灵感。

  扎巴说,凡是来协会学习的国际交换生,他们白天要么在基地系统接受培训,要么去古城的民居体验普通百姓生活。晚上他们习惯去学跳广场舞。今后,协会计划设置定期文化培训讲座,招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有兴趣的人士参加,让参加者可以自选题材、自选材料、自己制作、自己珍藏,让香格里拉民族文化用物质载体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

图为国际交换留学生和唐卡学员交流学习心得。(记者 高剑平)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