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看变迁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2-15 18:03:48

  一滴水珠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感应时代前进的脉搏,维西县攀天阁乡新华村正讲述着春天的故事,阔步前进。透过新华村群众的衣食住行,可以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迪庆农村群众生活的变化。

  从求暖到追求美

  改革开放前,穿衣要布票,条件稍好一些的群众一年能做上一套新衣服就算不错了,更多的人两三年才能做上一套新衣服,人们的穿着几乎都是“补丁摞补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穿着从求暖迅速转变为追求时尚、追求美丽。时尚的衣服穿上了身,灿烂的笑容荡漾在新华村村民的脸上。年轻的姑娘、媳妇穿着讲名牌、赶时尚。赶集或开会时,村民们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简直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从求饱到追求吃好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新华村的群众多数以蕨菜、“花花饭”、南瓜、土豆等充饥。一个月能够吃上一顿肉的家庭算是村里的“富裕”人家了。由于缺乏营养,村里的人面黄肌瘦,有不少老人还患上了泡肿病。当时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父母能给自己买一颗硬水果糖,但更多的时候,这仅仅只是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温饱不足迅速走向温饱有余。如今村里的人不仅吃饱了而且吃好了。30年前过春节有一顿肉吃就算不错了,可现在,村里的群众不仅有摆不下的高档菜,而且每年过春节都要买各式各样的水果,肥肉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抢手货,在人们的生活中又悄悄地增加了许多清淡、营养的“原生态”食品。

  从木楞房到大瓦房

  30年前,新华村群众住的房子大多是木楞房,并且比较狭窄,偶尔有几间土木结构的平房,那就算是生活比较好的了。如今,村里家家都住上了大瓦房,人均居住面积达30多平方米。随着安居工程的实施,人们的住房条件日益改善,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近几年,先后投资99万元,新华村共有230户群众住进了新房,同时,还对畜圈进行了改造,人居环境越来越好。

  从羊肠小道到通衢大道

  30年前,新华村没有一寸公路和卫生路面。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乡亲们过着人背马驮的生活。老一辈人做梦都不敢想能在崇山峻岭中修公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新华村掀起了兴修公路的高潮。如今,通衢大道把家乡与外面的大千世界连接了起来,人背马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新华村的生产力水平,新华村快步走在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除了通公路外,新华村还实现了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

  上世纪60年代,村里人需要带着午饭走上整整一天的路才能到达县城保和镇,可现在,只需1个小时就可到达保和镇,既方便又省时。听老人们讲,当他们第一次见到拖拉机时,都十分好奇,甚至有的人还认为是怪物。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农用车、汽车、旋耕机等所代替。购买拖拉机、汽车、摩托车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30年前,村里大多数人家除了一张木床、木桌、几条木凳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俱,家中用的碗、缸、火柴、钉子等等前面都要加个“洋”字。可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手机(以户计,手机的覆盖率已达70%)、冰箱、洗衣机等等应有尽有。一位90多岁的老党员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福份就是能够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

  衣食住行看变迁。新华村的变迁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作者 刘素珍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