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图为香格里拉到松园桥二级公路。改革开放以来,迪庆公路里程不断增长,路面等级不断提高,目前已形成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为主的交通网络,除少数乡镇外,基本实现了乡镇政府所在地道路硬化。 (普自林 摄) 深冬时节,香松二级公路上,车流滚滚;蔚蓝的天空中,不时有客机轰鸣掠过;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独克宗古城内,各国游客来往穿梭在独具特色的饭店、酒吧……迪庆高原正张开臂膀,热情拥抱世界。 “改革开放让迪庆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了!”上了年纪的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断改善的交通、能源、市政、通信等基础设施促进了迪庆的全方位开放,把一个魅力迪庆、发展迪庆、和谐迪庆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空中桥梁通四海 地处虎跳峡镇的十二栏杆,今天看上去已经显得沧桑孤寂。然而在60年前,这条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山间小道还是迪庆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 如今,“山间铃响马帮来”已经成为迪庆老辈人尘封的记忆。已近百岁高龄的“铸记”商号管账熊尚德说,解放前,“马锅头”进藏要走3个月,全凭溜索和筏船渡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凭脚力和马力翻越白马雪山、梅里雪山,沿途道路险恶,还要抵抗多变的气候、承受荒芜人烟的寂寞和饥饿的折磨,当时做梦也在想,如果能够腾云驾雾,一个筋斗翻到目的地那该多好啊! 是改革开放让过去的“马锅头”梦想成真! 1999年4月30日,迪庆香格里拉机场正式通航,当年旅客吞吐量就达29425人。开通迪庆到拉萨的空中航线后,从香格里拉到拉萨只需2个多小时。机场吞吐量也在节节攀升:航班不断增加,航线从仅有的1条增加到9条,运输高峰期,一天有12个航班起降。2007年香格里拉机场旅客吞吐量为34.6万人次。近10年来,香格里拉机场已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目前投资3.7亿元的第三次改扩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扩建后的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2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9600吨,将成为继西藏拉萨、青海西宁机场之后青藏高原上的第3大机场。 天堑变通途 中午刚过,德钦到维西的班车就驶进了维西县城,一个上午的行程在4年前起码得要10个小时。 脚下是汹涌的澜沧江水,路面最窄处只有4米多,不时还得提防落石……200多公里的德维路,一向被驾驶员视作“天险”路段,油路铺筑后,如今“天堑变通途”。 截止2007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442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7.65公里。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通公路、通客车,188个村委会中已有185个通了公路。油路里程从2001年前的147公里增加到1340公里,22个乡镇通了油路,全州高等级油路从2002年的7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76公里,从迪庆乘车到昆明,行程由改革开放前的4天缩短为10个小时。而在1978年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153公里。 按照规划,我州将着力构建“一条大动脉、两条大干线、九个大通道”的高等级交通网络,实现州内国道高等级化、出口通道和县乡村组道路油路化。作为我国3条进藏公路之一的滇藏公路德钦至西藏盐井段改建工程已在紧张施工中,香木、扎曲、香乡、羊拉等公路改造工程正在施工,德贡、维福、香宁、香稻、香格里拉旅游北环线公路已完成前期工作,全州通乡油路、通村、通组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开花。 今年,全长160公里,总投资80余亿元的丽香铁路已经批准立项。我们相信,“铁公机”带来的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更是迪庆高速融入世界的强大引擎。 零时空的巨变 “30年前,电脑还是国家科研院所的专用品,而今坐在香格里拉古城商铺里,就可以上网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客户洽谈生意,这真是经营模式的巨变。”香格里拉古城尼玛藏刀老板张振敏感叹地说。 30年前,人们异地联系只能靠写信或者发电报,信件速度慢效率低,发电报字数少且价格高。改革开放后,迪庆加快了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入21世纪,我州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公司业务大发展,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移动电话和网络走进寻常百姓家,传呼机、写信、发电报等联系方式逐渐成为历史。目前,全州26个乡镇电话通村率达90%以上,移动信号覆盖了全州所有乡镇及大部分农村和主要交通沿线、景区景点,全州移动手机和小灵通用户近18万户。全州固定电话用户40260户,覆盖了所有乡镇。截止2008年9月,全州互联网宽带用户有5681户。可以说,全州每两人就有一部电话,每80人拥有一台互联网电脑,便捷实惠的通讯为群众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提升了迪庆人的生活质量。信息流还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迅速把迪庆与世界连在一起,促进了迪庆跨越发展。 城乡处处星光闪耀 “电灯下面点蜡烛”是很多年前迪庆农村用电的真实写照。为了能正常看电视,许多人家购置了调压器,可即使把调压器扭到最大,电视屏幕还是不断跳动——农村电网的损耗太大,电压不足。 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很难看到了,连接上州内电网后,不少人家新购置了家用电器。 是改革开放让迪庆的电力事业驶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迪庆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需要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实行厂网分开,以坦荡的胸怀引进智力和资金,打破常规“定势”加快发展,赋予改革开放全新的内涵,成为迪庆电力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2001年以来,全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我州水电开发。到2007年底,三县人民政府先后与35家开发商签订了54条河流共79座水电站的开发协议。其中,妥洛、老安统、麦地河、格亚顶、龙渡、花椒坡、吉沙等16座电站投产运行,装机容量为33.07万千瓦。在加大电源点建设的同时,按照全州一张网的发展思路,我州对电力体制进行了改革,加快了电网建设的步伐,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州的35千伏和110千伏的州内电网,同时还架设了与省网相连的220千伏输变电“高速公路”。 目前,我州已基本形成了国有、民营经济开发水电资源的格局和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水电开发市场,水电工程开发项目遍布全州。同时,通过实施城网、农网改造工程,扩大了我州的电力覆盖面,提高了城乡通电率。目前,全州行政村通电率达98.38%,户通电率达92%。在我州水电开发项目中,近80%位于全州农村能源急需、贫困人口多的山区,通过水电开发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能源条件,大山深处的村民告别了松明点灯的历史,许多家庭用上了电器,做饭、烧水、取暖都用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新貌惹人醉 “一条马路几座楼,三五行人车流稀,街道脏乱尘土飞,牛马时常上街头。”改革开放前,迪庆很多地方还是这样的脏乱荒凉景象,几乎所有的乡镇政府所在地,都没有正规的街道,全部是自然路。 直到1997年,州府香格里拉县城的街道依然狭窄破旧,商业过于单一,全城只有长征路与和平路两条街可逛,当初康巴商城开业,引得许多好奇的市民涌入商场乘坐电梯,而首家拥有标间的迪庆宾馆开业时,也引来了不少市民参观。 城市建设的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桎梏。于是,各级领导带着城建“难题”,纷纷踏上“取经”之路。 1999年,中国规划界的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来到香格里拉,为香格里拉的城市建设规划“把脉”、“支招”。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根据香巴拉王国的传说与现存独克宗古城格局,将香格里拉县城规划定位为人类的“理想城”,并在云南省首次将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有机融合在一起,力求城内城外一个样,双目所及,雪山森林扑面而来,却又真真切切地置身于现代都市之中…… 从此,香格里拉掀起了城市建设的热潮,每年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入以几何基数增长,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市道路也在改造扩建中彻底改变了模样。 短短10年间,香格里拉县城“长大”了三倍,城区面积从原来的8.7平方公里扩大到23.6平方公里。 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香格里拉的城市建设还突出了自己的“个性”:一栋栋建筑上接苍穹,下置绿荫草地,高原杜鹃、雪松、云杉等点缀其间,人行道上的青石板代替了水泥预制板,酥油灯、八瓣莲花造型的古式路灯散发着浓郁的藏文化韵味……整座城市在古朴中流露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德钦、维西两县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些主干道、出口路成为百姓眼中的标志性大街,还有被修葺一新的众多巷道,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原本狭窄的小巷比以前更宽了,老百姓出行也更方便了。 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迪庆城市建设实现了从滞后到发展的“漂亮转身”。从充满魅力的城市前进的脚步声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充满创造与希望的迪庆。 “1997年我慕名到迪庆旅游,因为中途遇到塌方,从丽江到中甸整整走了两天土路,仅有的州宾馆已住满了客人,只好借住在一户居民家,到碧塔海和属都湖只能包车然后又雇马匹才能到达。大家往往是高高兴兴而来,却带着诸多遗憾离去。10年后再来真是大不一样,迪庆三个县城都是星级酒店林立,前往各乡镇和主要景区景点都是舒适的油路,感受最深的还是,山比过去清水比过去秀,一路上拉木料的车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满载国内外游客的各种时尚大巴和自驾车,令人晃如隔世。”这是广东游客程先生的感言。 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真正让旅游支柱产业这个“龙头”舞了起来,仅2007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80多万人次,这在30年前是无人敢想的数字。 “30年前,我们天天只能喝酥油茶吃糌粑,时鲜蔬菜很少能见到。如今海鲜、山东红富士、四川柑橘也成了我们藏家人的日常食品,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啊。”见证了迪庆高原变化的七林老人说。(记者:普自林 张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