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改革开放30年系列报道之五 图为独克宗古城内的广场舞。在平安和谐迪庆建设中,我州注重把挖掘民族文化与时代特色结合起来,大力营造和谐文化氛围,不断丰富香格里拉文化内涵,成为打造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的重要载体。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路更宽了,城更美了。”这是当地老百姓眼中的迪庆,也是南来北往的客商眼中的迪庆。 眼下已是初冬,但漫步香格里拉街头,放眼望去,道路两旁依然绿意浓浓。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城镇社区,记者看到的是群众满意的笑容,听到的是群众开心的话语。1978——2008,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迪庆到处都能感受到“和谐”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干群齐心谋发展 不久前的金秋时节,记者前往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哈巴村阳山村民小组采访,汽车行使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不断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卫生路和果实累累的各色经济林果,核桃、苹果压弯了树梢,红色的花椒似点点繁星点缀在房前屋后,这一切与正在辛勤劳作的农民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卷。 在阳山村民小组,正在采摘花椒的李老汉笑呵呵地说:“今年花椒还没成熟,就有老板来订购了。”旁边的乡村干部告诉记者,阳山村每年靠花椒一项,农民收入就可达近百万元。交谈中,李老汉说:“村里有这么好的光景,多亏了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多亏了上海帮助我们实施整村推进。” 在迪庆,像阳山村这样的村寨不在少数。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迪庆目前还是一个民族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如何破解难题?从改革开放开始,迪庆就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十五”以来,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先后实施了安居温饱、易地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扶持、劳务输出等项目,目前全州的行政村通车率已经超过97%,农户通电率超过90%…… 项项“工程”的建设,都得拿钱,这对于一个贫困地区来说,仅靠捉襟见肘的财政是不可想象的。于是,迪庆集中捆绑使用扶贫资金,开展了以行政村为主的整村推进,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工程”建设,同时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确保“工程”不流产,把更多的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位,不见成效不脱钩。各单位义不容辞,密切配合,齐抓共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为推进全州“两基”攻坚顺利进行,2005年开始,从州到县都实施了干部职工教育捐款制度;州县级机关单位都有自己挂钩的扶贫点,每年都要为自己的“穷亲戚”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2006年开始,全州上百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奔赴迪庆各村寨,为全州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 拉近了的干群距离显示出的力量是无穷的,上海投入整村推进资金50万元,可虎跳峡镇金星村史跨底村民小组却做出了近300万元的工程量。 民心工程凝真情 已是十一月了,州藏文中学后勤处的财务人员正在加紧造花名册,以便尽快发放这个月学生的生活补助。在2006年以前,州藏文中学的校长和教师从开学之日就得留意贫困学生的状况,防止他们因贫困而辍学。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钱”,很多孩子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2007年,迪庆在原有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决定对农村户口的中小学生给予80到100元的生活补助,成为继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牧民的“及时雨”。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让广大农牧民获得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实施高原农牧民子女教育生活补助工程后,迪庆农村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几乎消失了。很多农牧民说,过去每学期开学都为学费发愁,要卖猪卖鸡才能凑够,现在上学都给孩子发“工资”,上学也实现了“零负担”。 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3年,迪庆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在这把“保护伞”下,过去经常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明显减少。“平日省下一瓶酒,生病就医不犯愁”,目前迪庆“新农合”的参合率超过90%,对于特困农户,州里还通过减免、发动社会各界帮助等多种形式,资助他们参加合作医疗。 虽然,有“新农合”作保障,可很多群众看病心里还是有“疙瘩”,原因是到村卫生室或是乡镇卫生院看病的路途太远。针对迪庆的特殊情况,2007年迪庆又实施了“农民健康”工程,在远离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的村寨增设农家卫生室,配备农家卫生员,确保农民在5公里范围内实现就医看病,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远”的问题。 2007年,迪庆六件惠民工程着实暖了上万群众的心。六件惠民工程,仅是迪庆反哺于民、和谐发展的点睛之笔。 德钦县奔子栏镇的扎巴老汉乐呵呵地说:“在家种地有补贴,出去打工有人帮,看病有合作医疗,养老有养老保障,家里有自来水,出门有车坐,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1997年9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组织专家科考、评审、郑重向世人宣布香格里拉在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揭开了这一世人久久不能释然的“世界之谜”、“世纪之谜”的谜底。 香格里拉品牌的打造和提升,为迪庆加快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和谐是香格里拉的深刻内涵。其实,早在迪庆古老的民族文化中就有类似的论述,告诫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索取适度,彼此才能共荣共存……这些精辟的认识,也成为了迪庆构建和谐、科学发展的民族精神力量。 迪庆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带,全州23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都属于金沙江、澜沧江流域。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确保长江流域乃至湄公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十分重要。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迪庆还处于“木头财政”时期,各族群众就发出了“保护森林、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心声。199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禁止金沙江流域天然林采伐的“禁伐令”发布以后,迪庆全面停止了两江流域的天然林采伐,砍树人变为种树人,原始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绿色成为山川大地的主色调。 如今的迪庆,山川秀美,景色迷人,处处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这16字的迪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把生态摆在基础和战略的位置。在产业开发中,迪庆更是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首位。“无烟工业”——旅游业被列为龙头开发产业,其他的生物资源开发、水电产业等,充满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理念。在旅游业开发进程中,更是创造性地把生态保护与社区利益联系在一起,建设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成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典范。 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独克宗古城,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镇,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随着汽车喇叭声代替了马铃声,古城渐渐沉寂下来。 “古城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要让古城重新焕发活力”,按照“整旧如旧”的新思路,从2001年开始,迪庆人从保护、保存、整治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几年间把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城展现给世人,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 同样,另辟新建的新城也独具魅力。从2001年开始,香格里拉县城的钢筋混泥土建筑就脱下“西装”换上了“藏装”,去年以迎接建州50周年庆典为契机,主街道长征大道又穿上了藏式“盛装”,以往“见缝插针”的绿化模式成为过去式,长约4公里的长征路,就有5块开阔的绿地广场。 华灯初上,独克宗古城的四方街广场、长征路上的坛城文化广场已是人头攒动,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人、小孩还有不同肤色的游客伴随着音乐声翩翩起舞,除非天公不作美,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如今的民族健身舞已经从城市跳到了乡村,从广场跳到了社区,被文化部确定为“迪庆模式”。 2001年,迪庆对塑料袋“说不”,在全省开创了先河。全州范围内的“禁白”换来了城乡环境的改善,吸引了省内外州市纷至沓来取经。 做好群众工作 构建和谐安全防护网 踏着柔和的灯光,扑面而来阵阵寒意,11月的迪庆已经进入了旅游淡季,可独克宗古城的阿杜、新布达拉等酒吧内暖意融融,热闹非凡。几年的开发,独克宗古城已经成为不少中外游客温馨的港湾。 可当初在开发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一度是开发工作的“老大难”。如何破解难题,香格里拉县开出的“药方”是充分考虑社区发展,并始终把社区受益作为保护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主要目的。在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中,州县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引导和鼓励社区民众参与到其中,让村民在就业、经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卫生教育服务等方面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使群众既成为了参与者、保护者,又是最大的受益者。较为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州实际的生态、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共赢之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迪庆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改进群众工作的关键基础。今年拉萨“3·14”事件后,德钦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正确引导舆论和揭露事件真相作为维稳工作的基础,安排部署工作队深入乡镇、深入村组、深入寺庙,通过对比教育和宣传引导,用党的惠民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战政策,结合藏传佛教的核心文化内涵,对广大群众和僧尼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始终突出了“四个鲜明对比”,用新旧社会两重天的鲜明对比来教育群众,让群众认清谁在造福藏区人民,谁在祸害藏区人民,以雄辩的事实充分说明达赖分裂集团其宗教上的虚伪性、政治上的反动性、手段上的欺骗性。 从去年以来,迪庆在全州农村开展了“致富思源、幸福感恩”教育活动,在干部群众中开展好“命运靠忠诚,前程看民心”教育活动,在寺院开展了“出家守法戒,修行利国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八看、三算账、一揭批”、增强“四个意识”为载体,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坚定了各族群众跟党走的信念;教育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社会主义,做到敬民、爱民、利民;教育广大僧尼爱党、爱国、爱人民,做到爱国守法,持戒利民。 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我州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着力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和谐的安全网,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从2002年开始,德钦县就建立了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参加的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群众工作。每年都层层签订社会稳定的责任状,将维护稳定工作的任务量化并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建立了基层五级矛盾纠纷调解网络,设立各级调解委员会50个,调解人员达1336人,全县60000多人中平均1200人就有一个调解委员会,每45人中就有一名调解员。 和谐平安迪庆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但我们相信,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迪庆的和谐平安建设一定要向更广的范围、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推进,一个更加开放、繁荣、和谐的迪庆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记者 普自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