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维西县城新貌。(普自林 摄) 2008年前三季度,维西县国民经济在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征程上写下辉煌的一页: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89.18%。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粮食喜获丰收,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2.15%。生物、水电、矿冶、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拉动维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改革开启新征程,开放催生满园春! 沐浴着党的阳光温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30年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歌猛进,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宗教有序、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与时俱进闯新路 每天早晨,傈僳族农民李汉华准时驾着农用车将时鲜蔬菜运到维西县城农贸市场。这位傈僳族汉子在政府的帮助下,转变观念,大胆闯市场,走上了致富路。在他的带动下,龙爪箐村民小组蔬菜种植业蓬勃发展,成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龙爪箐群众观念的转变,是改革开放使龙爪箐从封闭落后走向文明进步。改革开放初期,受陈旧观念的影响,龙爪箐群众羞于言商,就是卖几个鸡蛋也要藏着、掖着,生怕被别人笑话。如今,龙爪箐群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走上跨越发展的道路。 龙爪箐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进程是维西县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进程的缩影。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30年来,维西县委、县政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推动维西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通过艰辛探索,维西找到了一条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两件大事,树立绿色经济理念,打牢生态、教育、农业、交通、市政基础,培育生物、水电、矿冶、旅游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后劲,坚持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 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维西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即“113”产业布局:以澜沧江为一线的水电产业和山区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的产业布局,以保和镇、拖枝、吉期罗为三个中心的市政、生物产业、矿冶布局和以塔城片区为先导的旅游产业布局。 改革开放30年是维西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历程,与时俱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开启维西改革开放新征程。大量的县外客商入驻维西开发丰富的资源,水能、生物、矿冶、旅游等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维西经济走出低谷,走出困境,走向繁荣昌盛! 夯实基础促发展 当时代前进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集贫困、民族、边疆于一体的维西县还没有一寸柏油路。“颠脏路”、“颠心路”是群众对维西公路交通情况的评价。“行路难”成为制约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随着“扎曲”油路开工建设,维西县将于年初实现乡乡通油路的目标。14条通组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维西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了“三纵一横”的交通运输网络。到2008年,维西县公路交通里程达到1295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推动了维西的发展,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抽一支烟的工夫就能走遍维西城。逛完全城见不到一棵行道树。”这是人们对10多年前维西县城的评说。 “九五”以来,维西加大了市政建设力度,完成了维西县城改造一期工程,新开辟了念萨街、东大街、新街等3条街道,眼下,投资2.5亿元的维西新城建设迅速推进,城镇人口从10年前的4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2000多人。按照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城的理念,维西县城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街道整洁、空气清新,秩序井然,彰显文明。塔城、维登、叶枝等乡镇市政建设一期工程相继完成,其它乡镇的道路硬化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20年前,在维西别说寻常百姓,就是机关单位使用的也是“摇把子”电话。如今,别说是老板,就是在街上卖菜的老大妈也用上了手机,做小买卖的老大爷玩上了电脑。数字电话已经遍及维西城乡各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一机在手便可沟通世界,只要轻点鼠标便可知晓大洋彼岸的风云变幻。据统计,2007年,维西固定电话用户达268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3500户、小灵通用户达2800户。 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维西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维西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的步伐。 扩大开放育产业 “守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饱受缺电之苦” 曾经是维西广大城乡电力供应紧张的真实写照。2001年以前,别说农村,就是维西县城也缺电。又有谁能想到,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维西由一个电力供应紧张的县份发展成为电力工业强县。 “九五”以来,维西县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筑巢引凤,拴心留人,加大水能资源开发力度,累计签约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达39.25万千瓦,水电签约资金累计18.5亿元。澜沧江梯级电站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据统计,2007年,维西县水电装机容量为10.03万千瓦,预计到“十一五”末,将达到50万千瓦。维西地处“三江”成矿带,蕴藏着丰富的铁、铅锌等矿产资源。“九五”以来,维西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矿产业,矿产业成为维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拖枝村青年农民杨文亮采用租赁方式将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61亩,实现经济收入26万元。像杨文亮一样,广大农民依靠生物产业发展走上致富路。 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美誉的维西县生物资源丰富,是县内外企业投资办厂,开发生物资源,成就梦想的宝地。在政府的引导下,维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以原生态食用油、观赏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为代表的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建设方兴未艾,维西旅游业迈上跨越发展新征程。维西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和香格里拉组成部分两个世界级品牌。维西江河纵横,层峦叠嶂,茫茫林海苍翠欲滴,碧水蓝天,风光无限。千百年来,维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精彩纷呈的民族特色文化,构成了一道靓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维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以来,维西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长足发展,文化旅游社会总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以水电、生物、矿产为支撑的工业和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成为带动维西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全县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183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04285万元,为维西财税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注民生建和谐 斧锯下山,锄头上山。1998年以来,维西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农村替代能源建设等工程,使维西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乐园,森林覆盖率达到73%,建成核桃基地12.7万亩,建成红豆杉育苗基地282亩。荒山披绿装,江山多锦绣。维西熠熠闪耀在滇西北高原上! 瓦口村的群众刚刚搬进政府为他们建设的安居房,大好事、大喜事又接踵而来:政府为他们建设了卫生室,派来了农民卫生员,全村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困农民领到了低保金,生活困难的老人领到了生活补助费,小学生、初中生享受到了免费教科书和生活补助费。 “我们村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靠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靠的是改革开放好政策。”村民小组长余新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党的政策阿克吉!社会主义阿克吉!改革开放阿克吉!” 像瓦口村一样,在党的惠民政策阳光照耀下,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扶贫工程,维西县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脱贫步伐不断加快,农村贫困人口从1995年的11.8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7.9万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从1986年的225元增加到2007年的1690元。 人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保障从城镇向农村延伸,惠民政策如暖流淌进广大群众的心田。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维西县生活困难的城镇居民领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实施了农民健康工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解决“上学难”问题,实施了“高原农牧民学生生活补助”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为帮助农村特殊困难群体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开展了农村最低生活补助和农村困难老人生活补助工作;为了让广大群众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到2007年,维西县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广大城乡功能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改善,民族歌舞遍及广大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处处呈现出歌舞升平的喜人景象。 改革开放政策好,科学发展著华章,“三江明珠”维西在春天里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