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走向人间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4-08 11:42:10

——从孩子、妇女和老人看迪庆变迁

  一首藏族民歌这样唱道:“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因为山河壮丽、生态优美、物产丰富,迪庆州所辖的藏区被世人美誉为“香格里拉”,是佛教中“香巴拉”在世间的投影。

  记者近日在迪庆藏区采访中发现,这里人们的生活今非昔比,“香巴拉正走向人间”,让我们从孩子、妇女和老人三个视角,去探寻这些激动人心的变迁。

   孩子:上学还能拿“工资”

  初春的中午,11岁的念永都吉在学校食堂吃过“免费的午餐”,把饭缸刷得干干净净。除了兜里爸爸给的10元零花钱,他再也没向家里要过别的什么钱。身为德钦县云岭乡中心完小三年级的学生,念永都吉自豪地告诉记者:“爸爸说我比他强,每月都能领‘工资’了!”

  迪庆全州实施了“藏区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工程”,职业高中和中专生每年每人1500元,高中、初中生补助1200元,像念永都吉这样的小学生,每年每人补助1000元。云岭完小的登品校长介绍,有了这100 元,家长基本不用再为孩子上学掏钱了,还能剩点钱攒身衣服。

  而据香格里拉县建塘镇70多岁的杨远振老人回忆,自己小的时候,县里只有一所省立小学,女孩子很难进去。小学毕业后,家庭条件较好的可以继续到丽江读书,贫困生只能辍学了。

  有了每月100元的补贴,迪庆州得以实施意义深远的“一师一校”整合。州教育局局长杨红军说,藏区农牧民居住分散,“一师一校”谈不上教学质量,“有的老师一辈子也教不出一个初中生”,以前想整合怕增加家长负担,现在好了,去年迪庆州整合了近200所“一师一校”。杨红兵还告诉记者,除了生活补助,州政府去年还投入4800多万元,为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的中小学生买了保险。

  念永都吉的家在查里通村永久村民小组,从学校到家,要走三个多小时,路上大车多,山里还有野兽出没。如今他住在学校里,每两周上11天课回家一次,父母也不用每天为他路上的安全担心了。

   妇女:从“肚子”到“柱子”

  2月12日上午,此里拉木在德钦县医院顺利产下三胞胎男婴,县人口和计生委迅速启动母子平安项目,送来了营养品、3套宝宝服和1000 元慰问金。19日,母子平安出院。此里拉木的母亲扎西卓玛说:“过去藏族妇女生孩子只能在牛圈里生,既不卫生也很危险,现在的年轻人有福气,政府还送来了慰问金,真好!”

  “女人,不就是个肚子嘛!”说起以前妇女的地位,云岭乡斯农村的给追有些愤愤然。她告诉记者,以前藏族妇女“好像是生孩子的工具”,很没有家庭地位,被丈夫呼来喝去,甚至还要吃拳头。“村里的射箭节,男人们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女人只有在家准备好吃好喝的送去的份!”

  如今,给追在家里可是说一不二,因为她也成了家里的“柱子”。原来,聪明的给追在澜沧江边的田里种了几亩葡萄,还学会了手工酿造葡萄酒。家住梅里雪山下,慕名前来购买葡萄酒的游客很多。贮藏室里的18缸葡萄酒,相当于两三万的存款,为给追撑了腰。

  “我常常劝村里的一些妇女,我们也能自己找钱,‘不需要怕男人嘛’!”给追哈哈笑了。她还告诉记者,在搞旅游的明永、雨崩等村子里,妇女们给游客牵马赚了钱,三八节就组织到处旅游,“老爷们可惨了,只好在家啃方便面!”

   老人:如今的生活过去哪敢想!

  说起藏区变迁,老人最有发言权;对当前的生活,他们最知足。

  香格里拉县诺西村的七林培楚今年63岁,他动情地告诉记者:“我这个家能维持下来,靠的是党的好政策。”

  七林培楚的儿子前些年出车祸去世,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七林家的天塌了!是州里发放的农村贫困老人补贴,救了七林一家。老两口每人每月60元,孙孙上学基本不用花钱,儿媳妇也争气赚钱补贴家用,一家人的日子紧紧巴巴过的也蛮踏实。老人家里墙上贴着毛主席像,他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情,质朴的老人甚至翻箱倒柜掏出一瓶啤酒硬是塞到记者手里。

  与七林培楚家的境况相比,66岁的扎西培楚家日子过得很红火。扎西家七年前开了个“藏民家访”,旅游旺季时他从来没休息过。胸前整天挂着毛主席像章的扎西常常为游客们献上一曲,他说:“以前我在山里唱歌只有自己听得见,现在我在家里唱歌全世界(的游客)都听得见!”

  “过去去西藏要半年时间,现在坐飞机个把小时就到了”,说起变化,70多岁的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农民杨远振有讲不完的话。他见证了封建农奴制度下藏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见证了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杨远振感慨:“年轻时家里吃了上顿要考虑下顿,买条裤子又买不起鞋子,如今的生活过去哪敢想,可不就是人间的‘香巴拉’?!”(《人民日报》记者 徐元锋 本网记者 石显尧)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