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实施“八大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02 19:32:18

香格里拉网讯 (记者 杨洪程) 今年以来,维西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发展,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抓好农民“八大增收工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推进科技增粮工程,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今年,维西县重点开展了优质油菜、中药材、优质小麦、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蔬菜和荞麦等良种的引进试验,坚持瞄准一批、引进试验一批、示范繁殖一批、推广种植一批的良种推广工作思路,筛选出一批适合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新良种。引进3个中药材品种在永春乡拖枝村建立种苗繁育基地166.5亩,满足1800亩大田移栽种苗需求,加快了维西县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建设。引进18个杂交玉米品种在永春乡三家村坪子建立品比试验示范基地。引进80个蔬菜品种,为蔬菜品种调整贮备了新的种源。引进1个荞麦品种在永春乡本村大湾坝建立荞麦高产稳产试验田2.1亩。继续开展生猪人工授精、肉牛冻精改良和马匹改良等工作。狠抓良种繁育推广,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得到有效巩固。龙宝厂“乌骨羊”繁育工作稳步推进。通过高产创建、配方施肥、间套作、良种推广、综合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措施,在全县各乡镇实施增粮工程14万亩。开展“阳光工程”培训68期,培训农民工3400人次。组织开展了“全县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的意识和能力。组织保和镇龙爪箐蔬菜种植协会和永春乡拖枝村中药材种植协会的种植能手和种植大户50多人,分别到大理州弥渡县和曲靖市沾益县考察学习蔬菜、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推进商品蔬菜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县农牧等部门在“两江”流域的维登、中路、白济汛、康普、叶枝、塔城等乡镇发展冬春早熟蔬菜;在保和镇、永春乡,通过现代农业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发展时令蔬菜;在攀天阁以及其它具有蔬菜发展潜力的高半高寒山区发展耐寒、半耐寒蔬菜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

通过区域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技术服务等办法,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蔬菜基地。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商品蔬菜产地认定认证、产品监测抽检;利用逐渐便利的交通条件,对接香格里拉、德钦,乃至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等市场,注重营销体系建设和市场拓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促进了农民增收。

推进畜牧业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该县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肉牛、肉羊养殖资源和进藏区肉猪生产的优势条件,新增一批养殖大户和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进畜禽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强化动物防疫和品种改良工作,大力发展“乌骨羊”、土鸡等生态养殖业。全年生猪出栏预计达12.6万头,牛出栏1.25万头,羊出栏3.6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 %、3%、3%,畜牧业产值较上年预计增加154万元。

推进重点农业项目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该县按照“农业要发展、基础是关键,基础要稳固、项目是关键”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和产业扶持政策,超前编制储备项目,积极抢抓机遇申报,全年共争取各类涉农项目超过10项,累计项目资金达4000多万元,全县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中药材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该县加强拖枝中药材示范园建设,做好地方野生中药材的驯化和繁育工作,同时加大新引进中药材品种的推广力度,打造现代中药材种植示范区1万亩,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了4.04万亩,同比增长0.3%,预计总产量达4431吨,增长0.6%。

特色经济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该县加快拖枝生物园区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生物产业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和地方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使中药材、芸豆、荞麦、葡萄、野生蔬菜、野生食用菌、畜产品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尽快实现提质增效。油菜面积达到了1.3万亩,总产量达到了1451吨;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2366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2.04万亩,同比增长21%。

推进非农产业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该县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今年,维西县预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3万人次,预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1.06亿元。

实施休闲农业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该县充分利用县城、乡镇、集镇和县内重大开发项目建设的人口优势,借鉴“白帕塘”、“此以比土鸡店”农庄的成功经验,加大池塘养鱼、稻田养鱼和土鸡养殖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创办生态农庄、休闲农庄、休闲垂钓等休闲农业,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增收作用。

“八大工程”促进了维西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2011年,维西县农业产业预计实现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3661元,比上年增长12%。预计粮食产量达600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4万公斤,增长0.02%。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