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钦县燕门乡拖拉村位于澜沧江峡谷东岸,距德钦县城68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67名,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拖拉村党总支紧紧围绕发展生产,维护稳定,移风易俗等目标,走出了一条“后进村”蜕变为“先进村”的创争之路。 转变观念 增强带动力 过去,拖拉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年轻人经常酗酒斗殴,为改变这一落后现象,村党总支对“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的村民小组干部进行了调整,把群众中有能力、有威信和有凝聚力,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能人充实到村民小组班子中,选好配强班子成员,尽量做到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和组长一肩挑。村党总支新班子成立后,本着治贫先治愚的思路,从转变群众观念、提升群众素质入手,倡导教育脱贫、智力脱贫理念,向群众宣传读书的重要意义,改变群众读书无用的错误认识。目前,拖拉村外出工作的有315人,共有大学生25名。通过实施教育脱贫、智力脱贫,不仅改变了家庭贫困面貌,而且带来了健康向上的村风村貌。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拖拉村党总支积极与农户开展结对谈心活动,前后共开展谈话371人次,村“两委”与家长签订了“解放思想、消除隔阂、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责任状。针对群众存在的陋习,组织开展了“五好党员先锋”、“五好村民先锋”、“致富先锋”、“敬老模范”、“好公婆模范”评比活动,每半年在群众大会上评比通报一次,每年在群众大会上表彰一次,使广大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榜样。村中存在的不良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打基础 谋发展 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增强了,村民的观念转变了,村风民俗好转了,村党总支乘势而上,采取措施,加强村活动场所建设,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 针对群众无活动场所的现状,村党支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采取上级投资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建盖了村公共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党员书屋,修建了篮球场,完善了配套附属设施。 针对拖拉村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5%以上、旱地占95%以上、贫瘠农田占95%以上的三个95%的瓶颈问题,结合拖拉村气候环境适合种植青稞的优势,村“两委”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青稞种植,投资200多万元,实施了青稞基地公路、灌溉、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村共有青稞基地970亩,户均青稞基地3.9亩,最高种植户达17亩,户均增收560元。 通过走“农户+协会+市场”的发展路子,拖拉村“两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土鸡养殖和牲畜养殖,成立了农村养殖协会。目前,全村生猪养殖专业户达到78户,生猪存栏1700多头,年均出栏860头;养牛专业户达20户,牛存栏500多头,仅酥油销售每年就达27万元;土鸡养殖专业户15户。通过党员带头实验、带头创业,改变了拖拉村传统的半耕半牧的生产方式,全村涌现出了以贾图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致富能手。 优服务 强培训 村党总支成立了妇女之家、老年协会和文艺宣传队等群众组织,经常组织村民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有效遏制了村民酗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聚集了人气,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村民对村干部的认同感和活动场所对群众的吸引力。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拖拉村建立了为民服务代办点,为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为农民提供虫情测报、配方施肥、动物防疫、果木嫁接等技术支持,使服务点成为凝聚群众的阵地和服务群众的窗口。村党总支经常邀请县农业局、县畜牧局技术人员对党员和群众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2011年以来,共举办党的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等培训班5场次,累计培训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570人次。(笙瞿斌 魏芸 江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