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家汉子付云华父子的致富歌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8-29 19:40:53

8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维西县城农贸市场上,还带着水珠的时鲜蔬菜在阳光下更加鲜嫩可人。披着灿烂的阳光,傈家汉子付云华驾驶着满载时鲜蔬菜的三轮摩托车来到县城农贸市场。三轮摩托车刚刚停下,就有10多名蔬菜商贩围上来抢购。不到20分钟,满满一车蔬菜就卖完了。带着微笑,哼着欢快的“瓦器器”,驾着三轮摩托车,付云华抓紧时间往家赶。

近日,记者跟随付云华来到了傈家山寨豪猪箐,围绕蔬菜种植的话题与付云华父子交谈起来。

付云华的父亲付用珍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今年70岁了,但身体很健朗,他没有上过学,年轻时在扫盲夜校里参加过学习,是夜校里的积极分子。通过参加扫盲夜校学习,付用珍能读懂简单的书籍,学会了加减乘除法。

“旧社会,我们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受尽了苦,遭够了罪。是共产党让我们翻身得解放,使我们重见天日。”付用珍老人向记者讲述旧社会的悲惨生活。

“社会主义阿克吉,富民政策阿克吉!我靠着种菜走上致富路,一家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付用珍老人谈起当年依靠发展蔬菜种植业走上致富路时情绪有些激动。

付用珍是上世纪80年代保和镇豪猪箐村民小组的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也是豪猪箐村民小组率先走上致富路的共产党员。那时,豪猪箐很落后,没有公路,从豪猪箐到县城5公里的路程全靠人背马驮。不通广播电视,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落后。在艰苦的环境中,善于动脑筋、善于学习、勤劳朴实的付用珍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成为豪猪箐第一个蔬菜种植户。

当年,付用珍发动一家人种植了2亩多蔬菜,每天天还未亮,付用珍就从蔬菜地里用大竹篮背100多斤蔬菜到县城卖。中午,卖完菜后又匆匆忙忙赶往蔬菜地里忙活,一直忙到天黑,大多数时候中午饭都是家里人送到菜地里随便应付。辛勤的劳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今,他们一家吃穿不愁,温饱有余,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家里有了收入,付用珍建盖了一间村里最大的木楞房,吸引了村里群众羡慕的目光。1989年,《迪庆报》以通讯的形式,用《傈家汉子付用珍的致富经》为题,报道了付用珍靠科技、靠勤劳走上致富路的事迹。在付用珍的带动下,村里渐渐出现了更多的种菜人、卖菜人,群众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好起来。

“岁月不饶人,不知不觉中,我老了,许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付用珍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我儿子做到了,甚至做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付云华接过父亲的话说:“我们这一代赶上了好时光,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有条件在脱贫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今年30多岁的付云华是豪猪箐、龙爪箐党小组组长,念过初中,付云华像他的父亲一样善于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勤动脑、勤动手,靠着种植无公害蔬菜走上致富路。

同是种菜人,生活两重天。与父亲相比,付云华诚如他所说的那样赶上了好时候:6米宽的水泥路直通到村里,村里路面全部已经硬化,车辆可直接到达标准化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卖菜再也不用人背马驮,家家户户住进大瓦房。“水泥公路、大棚蔬菜生产基地都是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住房也是政府在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安居工程中建设的,农民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过了。”付云华说。

去年下半年,付云华在保和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承包了8个蔬菜大棚,加上自己建的2个大棚,总共10个大棚。今年1至7月,付云华卖菜收入达5万多元。

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在政府支持下,付云华盖起了大瓦房,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建设了沼气池、卫生厕所,买了一辆农用拖拉机和一辆载货用三轮摩托车,有了电冰箱、大彩电和两部手机。付云华一家的生活与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蔬菜业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村靠发展无公害蔬菜走上致富道路的人越来越多。如村里李汉华家,每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付云华谈到村里的情况时如是说。

“现在的年轻人安逸了,到街上卖菜用车子运,回家做饭全是电气化,晚上围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了解天下大事,学习致富本领。如今,我们村的群众嘴里吃得好,身上穿得好,精神文化生活更是好,疼了病了有医保,困难群众有低保,孩子上学不仅免学费还有生活补助费。这样的日子当年我们想都不敢想。”付用珍老人在谈到现在的生活时感慨道。

在付云华家漂亮大楼房旁边,有一间低矮的木楞房。问及有了大楼房,为什么不把木楞房拆掉时,付云华说:“这间木楞房是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建盖的,是父辈那段艰苦日子的见证,留住他就是想教育后人要加倍珍惜今天的好日子。”(记者 杨洪程)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