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幸福指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7-26 09:03:10

41岁的扎都是州农业开发办主任,开展“千促”活动和“四群”教育期间,他的工作“岗位”在滇藏交界大山深处的德钦县佛山乡巴美村。就任巴美村“四群”教育及“千促”活动工作组组长后,扎都就带上几件换洗衣服和家人匆匆道别,翻山越岭,住到了巴美村。这些日子,他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为巴美村谋划一个较大的发展项目,推进当地跨越发展。

自2011年12月以来,迪庆州切实落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确定厅级领导干部“挂乡联户”,处级领导干部“挂村联户”,科级及以下干部“结对联户”,在部门挂钩联系点联系农户不少于2户。以“千促”活动为抓手,迪庆各级干部职工走出办公室,深入乡镇,走到农村困难群众、城镇低保户之中,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开展调查研究,确定联系户,建立困难群众“两卡一台账”,摸清群众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等、填写“民情联系卡”。通过驻村入户和发放联系卡,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促进了迪庆藏区社会稳定和谐。

维西县人大常委会派驻永春乡腊八底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康光宇,经常到各村民小组,与当地群众围着铁皮炉子聊到深夜。蹲点期间,康光宇先后组织召开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困难群众和致富能手座谈会,从各个层面倾听群众呼声,开门纳谏听意见,认真征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田间地头成了我们州农科所20余名工作人员的办公点。”在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尼史村指导青稞种植实验的农科人员和朝云说:“我们同农民一起劳动,目的就是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手把手带领并指导农民如何耕种和施肥、除草等。这样农民才容易接受,我们也才能知道实验种植的效果。”

藏民孙诺卓玛说:“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去年种植的5.5亩青稞产量达1800多公斤。今年,农科干部又指导我家种植油菜,等我学会了这些种植技术,全家人就会过上依靠科技致富的新生活。”藏民七林卓玛接过话茬:“这些懂农业技术的党员干部,用我家的4.5亩耕地实验种植油菜,不但免费提供籽种、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物资,每天还给我80元工钱,收成也全归我家,他们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啊!”

阿主是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叶日村党总支书记,他在民情日记里写道:“村里还有一批贫困村组,地处高寒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在现有农田中耕作粮食不能自足,没有稳定的收入,年年靠政府救济,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有出路。”为使高海拔地区村组摆脱贫困处境,阿主正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帮助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

“党的政策阿克吉,社会主义阿克吉!”迎着早晨灿烂的阳光,维西县保和镇高泉村文艺表演拉开帷幕。高泉村委会主任赵平边观看文艺节目,边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高泉村的发展成效。他说:“我们村的变化可以证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近两年来,高泉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全村17个村民小组通了公路、电和广播电视,实施了安居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兑现了高原游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贴和‘低保’,推进了‘新农保’。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多元,比上年增长25%。”

如今的迪庆州,挂钩联系户要买粮种了,翻开联系卡就可以给城里的“干部亲戚”打电话解决。逢年过节了,“干部亲戚”也会到联系村参加文娱活动,看望联系户,为联系村联系项目,为挂钩户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年,各级领导干部还定期带领各单位干部职工分批分次到各自挂钩点看望慰问群众,干部与联系户定期联系和走访已成为常态。《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