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活结构调整一盘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15 09:46:47

——小中甸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见闻

小中甸镇位于香格里拉县南部,海拔3207米,以种植青稞、洋芋、蔓菁等传统农作物为主。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全镇农业经济发展缓慢。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走特色农业之路,从而使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思路“活”结构调整“活”

“思路决定出路”,小中甸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突破口。从摸底调查入手,派多个工作小组,深入各村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立足全镇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地制定了小中甸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专题召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传达贯彻上级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白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深入农户,宣传引导,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以每亩青稞的效益为例,农民种一亩青稞,亩产300斤。按市场价格计算,亩收入600元左右,除去生产费用500-550元左右,亩收入仅在50-100元之间。而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中药材不但效益好,而且多余时间还可以在家附近打工,增加收入。通过算账比较,农民的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在全镇掀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镇党委、政府合理流转土地,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把一家一户的土地合理地流转出来,转移剩余劳动力,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集约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今年,全镇土地流转5200亩,转移剩余劳动力1300多人。

发展优势产业

农业种植要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小中甸镇党委、政府结合该镇地理和气候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加大玛咖、重楼、秦艽等中药材种植力度,主动与外企协商,采取了“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的玛咖发展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村致富带头人”重楼等中药材发展模式运作,基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2013年,全镇推广种植玛咖5200多亩、重楼50亩、云木香50亩及秦艽200亩。玛咖种植按转包费每亩600元计算,农民每年可收益土地租金342万元;从管理费、大田移栽、除草、玛咖果采挖等劳务费计算,每亩可实现增收1080元,目前涉及的12个村民小组,422户农民,预计本年度平均每户可实现增收 13308元。重楼、秦艽等种植按转包费每亩600元计算,农民每年可收益土地租金24万元;从管理费、除草等工时费计算,每亩可实现增收800元,涉及48户农民,预计本年度平均每户可实现增收6667元。(陈义)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