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富民强镇新跨越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9-25 09:28:44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当前全党工作的核心任务。2012年5月8日,在金江镇召开的香格里拉县农业产业化暨农村工作现场推进会,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优布局、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扶龙头的“十五字”发展方针。近年来,金江镇按照上级党委政府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十五字”发展方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一定实效。笔者结合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工作实践,谈谈金江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金江镇基本情况

金江镇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南部,境内平均海拔1900米,属亚热带河谷干热气候,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素有香格里拉“江南水乡”之美誉。全镇国土面积627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769人, 其中农业人口15321人。耕地面积34061亩,其中水田21764亩,旱地12297亩,居住着汉、纳西、白、傈僳、藏、普米、彝、苗、回、黎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以农为主的乡镇。

二、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

金江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认识镇情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为加快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解决农民增收难题,镇党委政府重点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制约发展的守旧观念、温饱即安的思想进行“洗脑”,通过“走出去看”的方式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充电”。选择省内与金江镇情况基本相似或接近的乡(镇),“走出去看”现场观摩学习,先后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到宾川县学习考察红提葡萄种植技术,组织村“两委”、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到宾川、弥渡和元谋等县学习,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学习取经,让领导干部先学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党员干部群众的视野,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特色”发展新思路,了解如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明确今后怎么干,为全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奠定思想基础。

(二)明确思路、强化措施、发展好主导产业。

按照州、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布局,金江镇结合境内土地、气候、水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明确把冬青稞、烤烟、红提葡萄、蚕桑、生猪规模化养殖定位为核心主导产业来抓,并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推动主导产业发展。

1、召开全镇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对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进一步明确、细化。让镇、村、组三级干部全面认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及任务,同时对产业结构调整先行一步的致富带头人进行表彰,让更多群众向致富带头人学习。

2、采取领导干部包村,各站(所)负责人包片,一般干部职工包后进户的方式,抓主导产业的落实,使主导产业落地生根,落到田间地头。

3、加强现场培训,农技、兽医人员深入一线,召开现场培训会,手把手教农民实用技术,做到种植方面问题在田间解决、养殖方面问题在圈舍中解决,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12年末,全镇农业生产实现两个过亿,一是农业总产值达1.27亿元,二是农民在镇信用社存款达1.26亿元。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实现增收。具体数据如下:

(一)青稞产业。2012年,全镇实施冬青稞规模化种植,推广种植4400亩,产量达176000公斤,平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达548万元。2013年种植面积11000亩,预计产值1320万元。根据农户信息数据:兴文村礼都一组村民李炬红家2012年种植冬青稞11亩,收入14400元,礼都一组村民张仕林家种植冬青稞8亩,收入11000元。

2013年全镇冬青稞种植面积达11000亩,其中90%以上种植户同时种植烤烟,种植冬青稞增收不仅比小麦高,而且是订单农业,旱涝保收,特别是它的成熟期比小麦稍稍提前,为烤烟种植按时完成提供了有利的时间保障。

(二)烤烟产业。从2012年开始全镇大规模推广烤烟种植,2012年种植8370亩,种植户991户(全镇总人口数5046户),产值达2433.5万元,实现烤烟种植3个100%(完成种植面积100%、完成与丽江烟草公司签订目标任务的100%、做到所有烟农100%增收)。根据农户信息数据:车轴村光明三组村民段庆菊,种植烤烟2.5亩,实现经济收入2万元,亩产达8000元;吾竹村格古二组村民王永贵,种植烤烟5.8亩,实现经济收入3.3万元;仕达村仕林三组村民韩永昌种植烤烟20亩,经济收入达7.3万元。

(三)葡萄产业。葡萄产业是金江镇新型支柱产业之一,全镇葡萄产业在借鉴宾川县葡萄种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广,结合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布局,主要在仕达、新建两个村大力推广种植鲜食红提葡萄。截止目前,全镇共种植鲜食红提葡萄950亩,其中进入丰果期的红提葡萄662亩。引进云南太阳魂酒业集团,在新建村建成一个300亩葡萄种植示范基地。根据农户信息数据:金江镇仕达村草坪子村民小组是全镇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村民小组之一,全组共73户,种植户为55户,2012年该村民小组仅葡萄产业一项产值达462万元。草坪子有的村民通过种植葡萄增加收入,盖起新房、购置轿车,生活逐渐富裕。

(四)蚕桑产业。蚕桑产业是金江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尝试较早的产业之一,该产业主要利用镇内荒山、低产田、旱地进行培育发展。截止2012年末,桑园面积达6400亩,春、夏、秋三季养殖张数达1591.5张,产量达47422.5公斤,产值达140万元。

(五)规模化养殖业。金江是农业大镇,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主要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块。就养殖业而言,在产业升级方面定位为建成全州最大的生猪养殖乡镇。执行建基地、扶龙头的养殖方针,以政策和资金双管齐下的方式,引导、鼓励、支持农户改造圈舍,改良天然牧场,引进优良猪种,形成规模化养殖。

通过几年的培育,截止2012年底,全镇形成规模化养殖的农户有11户,其中生猪养殖8户;肉牛养殖1户(仕达村巴迪和学伟养殖场);土鸡养殖2户。2012年牛存栏10575头,出栏1896头,产值达218.3244万元;羊存栏6697只,出栏2112只,产值达63.36万元;生猪存栏66158头,出栏43844头,产值达6313.536万元;家禽存栏57363只,出栏59230只,产值达189.536万元。2012年畜牧业总产值达6784.7564万元。

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初步形成,并产生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兴文村康绿养殖公司,在保太村民小组已建成一个大型生猪养殖基地,该基地按公司﹢农户﹢市场为一体的方式运行,基地年出栏生猪5000头,带动全村农户成为该公司的养殖户,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该基地是目前全州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之一。

(六)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体现了县、乡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金江镇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走向市场,较为典型的是:

1、金江粮油收储站,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已成为金沙江沿岸的青稞仓储中心,每年源源不断向开发区香格里拉酒业提供优质原料,该粮油收储站生产的粮食产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2、车轴村新民酒业集团公司。在产业升级方面,新民酒业购置建成自动化生产线,开发康巴汉子、藏极、藏极王、三江并流等白酒品牌,其中“三江并流”、藏极王是我州境内的中高端青稞白酒,在省内外市场颇有名气。公司还综合利用资源,养殖600多头生猪,利用生猪养殖产生的粪便建成一个大型沼气池,这个大型沼气又为公司酿酒提供能源保障,同时还向周边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燃料,不仅发展了经济,对保护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新民酒业集团公司是金江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升级,使农产品价值链条得到延伸,许多村民不出村就可打工,转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针对全镇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销售面窄、产业链条薄弱、产业风险大等问题,金江镇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2012年成功引进云南省太阳魂酒业公司,在新建村建标准化基地,力求提升品牌,增加种植农户收益。目前,太阳魂酒业葡萄基地正在前期投入,基地建成后将对全镇葡萄种植业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四、几点建议

金江镇认真落实“三农”工作相关政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相差甚远,要建成高度发达的农业产业化乡镇、实现富民强镇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三农”核心问题归纳起来难点是农民增收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只有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好了,农业才会增效,农村才会繁荣稳定。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传统耕作、养殖习惯,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子,让农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做到思想先行一步。要让更多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借鉴学习农业产业结构搞得比较好的地州、县、乡(镇)经验,通过实地观摩、技术引进、企业引进,转变观念、转变种养习惯,转变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只有转变意识,才能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应盲目一哄而上,更不能盲目随从,内地成功经验也有区域、地理、气候等差别性,在发展本镇、本村、本组的优势特色产业时,要充分考虑水利、气候、土壤、交通等综合因素。从金江镇实际情况来看,要按照省、州、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战略布局,结合乡(镇)情况选择好几项优势主导产业并努力做大做强。在河谷地带抓好冬青稞、烤烟、葡萄、蚕桑、生猪规模化养殖等几大产业,二半山区村、组在气候适宜的地方推广烤烟,发展核桃、花椒等干果产业。在海拔相对偏高的山区 推广药材种植,形成立体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四)全面提高农业专业化组织程度。农业专业化组织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代表着农业产业化升级的先进程度,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提升建设水平,扩大覆盖面,发挥好农民专业化组织在带领群众增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产业模式,利益共享,实现农民增收,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五)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环境。引导广大农民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没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撑,农产品价值链就只能停留在原材料上,得不到进一步的延展,镇内农户劳动成果的效益就不能得到最大化,农民增收进度就会变慢。因此,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就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只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注入更多的工业元素,农业才会更好更快发展,农民才能实现大幅度增收,农村才能建设成生态、文明、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

(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提供基础保障。

综上所述,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要抓住农民增收,只有让更多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农村才能繁荣稳定,小康社会才能建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苦功夫,富民强镇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李云凯)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