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拉格宗,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致富不忘家乡,为摘掉家乡人民的贫穷帽子,倾尽所有,开发家乡的旅游资源,他就是云南文产香格里拉县巴拉格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党支部书记斯那定珠。 过去,巴拉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村里没有公路、没有电、没有商店,村外的代销员通过唯一一条通往村里的狭窄而险要的人马驿道,用牦牛运来茶叶、食盐等生活用品,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换走村民的药材和土特产,每次代销员来,全村人就像过年一样,孩子们更是盼望已久,闹着要吃糖。 斯那定珠小时候放牧,跑过了巴拉村的许多地方,神奇的天然佛塔、雪山、冰川、湖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丽的高山牧场、峡谷、森林、村落,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作为一名从大山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斯那定珠每次想起家乡还深藏在香格里拉大峡谷、乡亲还过着苦日子,他就立志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愚公移山”在悬崖绝壁修建柏油路 1999年底,斯那定珠组建了香格里拉县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结合家乡的资源优势,决定修建通村公路、创建巴拉格宗公园,以开发旅游来带动家乡人民发展致富。他在州、县、乡政府以及各级管理部门之间奔跑,见到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就说:“我的家乡虽然落后,但它是世人向往的神圣净土,旅游资源丰富、绝美,怎能在‘金饭碗’旁饿肚子!我想通过努力修一条旅游公路、建一个公园,揭开巴拉格宗神秘的面纱,把它的美展现给世人,也希望通过努力,带领巴拉村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2004年9月12日,国道214线至巴拉村公路正式开工建设,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尽可能地节省建设资金,斯那定珠坚守工程第一线,亲力亲为,组织施工。为了打造巴拉格宗风景名胜区,他花光了所有积蓄。10余年来,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悬崖绝壁下为家乡修了一条宽为6.5米、长35公里的柏油路。2007年,斯那定珠筹资700余万元,从上桥头架设全长34.8公里10千伏输变电线路至巴拉村,解决了景区内及沿线岗水、水庄、那浪、巴拉4个村落共50多户人家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2009年,斯那定珠再筹资128万元,在岗曲河上建了一座大桥,巴拉人到香格里拉县城的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5小时,极大地方便村民出行。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家乡优越的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香格里拉大峡谷从梦幻带向了现实,将贫困、落后、封闭的巴拉村整村搬迁至峡谷缓坡地带,建成美观的藏式小康新村、幸福家园,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造福乡里,建设家乡 为了让家乡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在景区工程建设项中,斯那定珠将工程分包给村民,一些在外地打工多年的青年看到家门口也可赚钱,纷纷回来参与景区建设。仅此一项,村民每人每年有5、6万元的收入。家乡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公司的经费开支得到了最大节约、景区的工程质量得到了可靠保证,村民们通过辛勤劳动既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又增强了建设家乡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景区投入运营后,斯那定珠就通过培训吸收本村和邻村160余人进入景区工作,使他们每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斯那定珠还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出资选送他们到外地参加技能培训学习,扶持村民开办养猪场、养鸡场,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 由于巴拉村距县城较远,村民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斯那定珠在景区医务室为村民特设了一个窗口,村民与公司员工同等对待,只收药品成本费。遇到需要到外地就医的困难家庭,斯那定珠会无偿地派车护送或解囊相助。据不完全统计,他近年来他为村民支付医药费10余万元,资助景区附近困难学生18万元。 大灾面前显本色 “8·28”“8·31”地震造成景区公损毁严重, 400余人被困景区。 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他果断吹响了抗震救灾集结号,将被困人员集中在景区接待中心空旷的停车场上,立即组织清点被困人数,及时召集相关人员开会,组织成立了抗震自救临时指挥部,并担任指挥长,把保证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不等、不靠,一边组织公司机械设备抢通公路,一边指挥景区工作人员把公司的粮食、油、肉、蔬菜、帐篷、毛毯、睡袋等生活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确保被困人员有饭吃、有帐篷住,并安排景区协警轮流值班巡逻,严防意外事件发生。 由于余震不断、巨石堵路,救援队迟迟进不来,眼看着景区生活物资即将短缺,斯那定珠又动员全体人员挖公司种的土豆,到景区接待中心把公司饲养的肥猪拉到临时安置点屠宰,将新鲜猪肉分给被困人员,确保每一个被困人员在山上能吃饱穿暖。为了早日带领大家走出困境,斯那定珠冒雨组织景区员工、施工队员,由内向外抢修道路。经过几天的连续奋战,终于在9月5日下午与武警救援队抢修的便道相通。当斯那定珠告诉大家,救援队正通往景区的时候,大家一片欢呼。(香格里拉网记者 和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