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22 09:55:06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很多群众反映党员干部的身影见得多了,干部群众的联系更密切了。但也有群众表示,自己与党员干部还是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这启发我们深入思考“走近”群众与“走进”群众的内涵和差别。二者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内涵却有不小差别,实际效果也大不相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需要走近群众,更需要走进群众。

走近意味着距离缩短。走近群众,就是近距离接触群众。相对于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言,眼光向下、走近群众体现了积极的姿态,有利于了解民生疾苦、密切干群关系,值得肯定。然而,要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仅仅走近群众是不够的。因为近距离毕竟还是有距离,而有距离就难以准确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难以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领导干部走出了机关、来到了基层,与群众的距离确实近了,但始终没有放下架子,与群众还是有一定距离,不能实现与群众的无障碍沟通;也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往往只是隔着车窗玻璃来“观察”群众、通过听取汇报来“了解”群众,走马观花、来去匆匆,留给群众的只有只言片语和模糊面容。这些做法,其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的。

走进意味着距离感消失。走进群众,就是零距离接触群众。领导干部只有走进群众,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盼,基层工作的状况特点、矛盾问题,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难点,都必须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班组,与群众“亲密接触”,才能获得切身感受、得到准确信息。领导干部只有走进群众,才能与群众建立起鱼水深情、血肉联系。仅仅走近群众,与群众之间终究有一层隔膜,群众也不会轻易向你掏心窝子;只有走进群众,察实情、说实话、出实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当自己人。领导干部只有“走进”群众的心中,才能真正摸清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走进群众,就是要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所以,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应当进一步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变走近群众为走进群众。如果真正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实现基层群众的烦心事有人听,民生事有人办,不平事有人管,安民事有人抓,富民事有人领,把更多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把更多人力、财力投入到解决群众切身利益上,努力以解决群众的“急需”赢得群众的“满意”。诚如是,领导干部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推进工作和事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鲁庸兴)

责任编辑:鲍江平